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疏明责任

发布时间:2017-09-27 10:16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疏明责任


  更多相关文章: 疏明 疏明责任 疏明标准 疏明范围


【摘要】: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我国通常意义上的证明就是指狭义的证明,事实上,广义的证明还包括疏明。疏明是指法官在即时进行的证据调查过程中,对于案件审理过程中某些事实的真否,出于效率考虑而采用降低心证确信程度而作出的一种大致确定的推测。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对于程序法的研究尚未深入,类似疏明责任这种问题的研究甚至还是一片空白,而关于民事诉讼疏明责任的法律规定又较为零散,直接导致司法实践中疏明责任与证明责任的混淆,各地的司法者对该种问题的处理缺乏统一的指导,这对保障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尤其是程序性权利极为不利。本文立足于我国的现实国情,借鉴了德国等大陆法系国家民事诉讼法中关于疏明责任的一些做法,结合我国部分民事诉讼法学者的现有研究成果,对我国民事诉讼疏明责任制度的构建作了一个粗浅的探讨。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我国现阶段疏明及疏明责任的现状分析。首先,关于疏明及疏明责任的内涵,明确疏明的概念和特征,即疏明是指法官在即时进行的证据调查过程中,对于案件审理过程中某些事实的真否,出于效率考虑而采用降低心证确信程度而作出的一种大致确定的推测。其次,考察我国民事诉讼领域疏明责任的发展情况,指出现阶段面临的发展困境,并对此进行分析,找出困境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二部分,关于疏明责任的范围。疏明责任的适用可以分成两方面,一是主体的适用范围,即哪些诉讼主体需要承担疏明责任的问题,二是客体的适用范围,就是哪些诉讼事实需要由承担疏明责任的一方进行疏明,主要是为了与证明责任适用范围作区分。疏明主体方面,包括当事人、证人、法院在内的诉讼参与主体都需要承担疏明责任。而疏明对象方面,实体性事实和程序性事实并非全部排除,也并非全部保留,而应视具体的待证事实而定。第三部分,疏明责任的适用规则。在这部分内容中,首先介绍的是疏明责任的承担,即疏明责任的分配方式,主要以“利于诉讼进行”为指导,结合“谁主张,谁举证”和“法官自由裁量”原则进行承担。其次,疏明责任的标准。在大陆法系国家中,关于疏明责任的标准主要有“优越盖然性”标准、“使相信”标准和“大致推断”标准。最后,介绍疏明责任的法律后果,即负有疏明义务的一方若不履行疏明责任所需承担的法律责任,及其能够获得的救济方法。第四部分,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疏明责任的建议。首先,明确区分疏明及疏明责任的界限,使得疏明责任的概念深入人心。其次,由于我国法院具有职权调查的特殊性,与当事人疏明范围之间存有交叉的嫌疑,而该部分内容就要厘清这两者的关系。另外,关于疏明标准与我国法官自由心证的问题。现代自由心证制度发展到了心证公开的阶段,而疏明又是法官内心确信程度较低的一种形式,因此,如何平衡这两者,使得案件事实既能得到认定,而又不影响法官的司法公信力,也是笔者需要论述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疏明 疏明责任 疏明标准 疏明范围
【学位授予单位】:宁波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5.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2
  • 1 我国民事诉讼中疏明责任的现状12-19
  • 1.1 疏明与疏明责任的内涵12-15
  • 1.1.1 疏明的内涵12-14
  • 1.1.2 疏明责任的内涵14-15
  • 1.2 疏明责任在我国的适用15-19
  • 1.2.1 我国关于疏明责任的现有立法及司法实践现状16
  • 1.2.2 疏明责任适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16-19
  • 2 疏明责任的适用范围19-26
  • 2.1 疏明责任适用的主体范围19-22
  • 2.1.1 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20
  • 2.1.2 其他诉讼参与人20-21
  • 2.1.3 以法院为代表的裁判者21-22
  • 2.2 疏明责任适用的客体范围22-26
  • 2.2.1 程序性事实22-24
  • 2.2.2 间接事实和辅助事实24-26
  • 3 疏明责任的适用规则26-34
  • 3.1 疏明责任的承担规则26-29
  • 3.1.1 利于诉讼进行原则27-28
  • 3.1.2 谁主张,,谁举证原则28-29
  • 3.1.3 法官自由裁量原则29
  • 3.2 疏明的标准29-31
  • 3.2.1“优越盖然性”标准30
  • 3.2.2“使相信”标准30
  • 3.2.3“大致推断”标准30-31
  • 3.3 疏明责任的法律后果31-34
  • 3.3.1 当事人不能疏明的法律后果31-32
  • 3.3.2 证人不能疏明的法律后果32
  • 3.3.3 法院不能疏明的法律后果32
  • 3.3.4 当事人未完全疏明的法律后果32-34
  • 4 完善我国疏明责任制度的建议34-45
  • 4.1 明确疏明与其他相关概念的界限34-36
  • 4.1.1 疏明与证明的差异34-35
  • 4.1.2 疏明与阐明的差异35
  • 4.1.3 疏明与自由证明的差异35
  • 4.1.4 疏明与表见证明的差异35-36
  • 4.2 明确我国民事诉讼疏明责任的范围36-39
  • 4.2.1 厘清法院职权调查与疏明责任适用范围之间的交叉关系36-38
  • 4.2.2 我国民事诉讼疏明责任适用范围的具体梳理38-39
  • 4.3 确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疏明标准39-42
  • 4.3.1 我国疏明标准的选择40
  • 4.3.2 疏明标准和心证公开40-42
  • 4.4 确立我国疏明责任的法律后果42-45
  • 4.4.1 疏明妨碍行为的制裁42-44
  • 4.4.2 疏明责任的承担方式44-45
  • 5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49
  • 在学研究成果49-50
  • 致谢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金华,金成富;自治与权威: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价值机理[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2 李艳霞;从起诉条件看对当事人起诉权利的保护[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3 唐力;;事实探知:当事人对论构造的法理分析——以裁判形成过程中当事人程序权的保障机制为中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04期

4 赵会平;;当事人的恋母情结与司法的母性关怀[J];中国检察官;2007年09期

5 程子刚;;论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知情权[J];法制与社会;2013年20期

6 徐昕;;英国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J];司法改革论评;2002年01期

7 唐力;当事人程序主体性原则──兼论“以当事人为本”之诉讼构造法理[J];现代法学;2003年05期

8 林琳,侯进荣;民事诉讼中当事人自认若干问题探讨[J];山东审判;2003年06期

9 饶艾,曾红宇;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与判例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2期

10 王桂芳;;当事人书证收集权利之程序保障[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袁红兵;;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中审判者的诉讼职能[A];首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0年

2 赵允玲;;当事人处分权和辩论权与法院审判权之间的互动关系[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3 饶艾;曾红宇;;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与判例法[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司法制度的变革[C];2002年

4 单云娟;周立;;能动司法背景下的民商事案件争点整理技术方法分析——以保障审判权有效运行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周伟;;论民事司法中的程序协商——以弥合审判公正感差异为视角[A];全国法院第25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公正司法与行政法实施问题研究(上册)[C];2013年

6 宣锦虹;谭云;;坚守与前行:法官角色的职业化定位——以2012年度全国法院部分优秀法官为分析样本[A];全国法院第25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公正司法与行政法实施问题研究(上册)[C];2013年

7 李岳;;民事审判权缺位的程序性规制——“不予处理”式判决的实证考察和规范化思考[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明文;重审程序可适当简化[N];人民法院报;2005年

2 毛玲;当事人自主权与法官程序控制权的平衡[N];人民法院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韩元恒 丁力辛;一切为了人民[N];人民法院报;2002年

4 晏向华;诉讼制度:符合国情才是最好的[N];检察日报;2004年

5 刘立霞;证据交换立法尚需细化[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6 崔劲松;浅议自认对法院的约束力[N];江苏经济报;2002年

7 黄长营;美国法院的审判效率[N];人民法院报;2002年

8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汤维建;不断完善中的民事诉讼证据制度[N];人民法院报;2003年

9 张家慧;话说和谐司法[N];法制日报;2007年

10 王琦;诉讼:对抗还是合作?[N];海南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玲;当事人真实义务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

2 杨艺红;诉讼突袭及其法律规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3 唐力;民事诉讼构造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4 朱福勇;论民事法官能动性[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5 崔婕;民事诉讼准备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6 郑素一;民初民事诉讼的现代转型[D];吉林大学;2010年

7 张嘉军;民事诉讼契约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元峰;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真实义务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孔令营;论当事人取证权利的程序保障[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3 邓继好;当事人取证的程序保障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4 宇凤丽;论民事诉讼上的自认[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5 阮志勇;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陈述[D];武汉大学;2004年

6 陈建斌;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平等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森吉德玛;民事自认制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8 周和凤;论涉他利益自认行为的效力[D];复旦大学;2008年

9 何庆玲;论民事自认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10 严丽梅;论当事人收集证据权利的程序保障[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291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9291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0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