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论民事诉讼电子证据的保全

发布时间:2017-09-27 19:04

  本文关键词:论民事诉讼电子证据的保全


  更多相关文章: 民事诉讼 电子证据 证据保全 证据收集 程序主体


【摘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据信息开始充斥人们的生活,电子证据也在民事诉讼中逐渐运用广泛。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将电子数据纳入民事诉讼证据种类,自此学术界对电子证据的关注从它所属证据种类转向如何对它采纳采信及实施保全的问题。对电子证据保全,立法、实践及理论均存在一定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主要从程序主体角度出发对电子证据保全程序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论述。除结语部分外,本文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立法、实践及理论三个方面介绍我国民事诉讼电子证据保全程序的现状与争议。在梳理相关法律文件及行业规范的同时,探讨关涉电子证据保全的理论观点,并从当事人及律师、法院及公证机构、司法鉴定机构、网络科技公司及高校下设研究机构、网络服务提供者等主体收集固定电子证据的角度发现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第二部分,探讨电子证据保全的前提和目的。强调保全电子证据的目的是为了该证据能最终为法官所采信。保全电子证据的前提则包括公权性或公信力的保障及专门技术的支撑。以此说明,为保障电子证据被法官采信,电子证据保全过程必须要有公权性或者公信力“保驾护航”,同时也离不开专门技术的有力支撑。第三部分,主要考察我国台湾地区、日本、美国及欧洲、北美洲地区的电子证据保全程序主体之形态,分别从这些地区及国家的立法和实践中寻找有用信息,期望通过借鉴相关规范技术及经验方法,能够对研究我国电子证据保全程序中各主体的角色定位及作用发挥有所启发。第四部分,对我国电子证据保全相关程序主体进行角色定位,指出人民法院与公证机构应当为法定保全主体,当事人及律师是证据收集和保全申请主体,网络服务提供者和司法鉴定机构、网络科技公司、高校下设研究机构等技术性主体则是技术协助机构。同时,也分析说明各主体在公权性或公信力保障及技术性支撑方面的优势与局限。第五部分,则是在程序主体角色区分的前提之下,探讨如何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电子证据的保全程序,具体包括:以当事人为视角完善保全启动程序、以法院和公证机构为视角完善保全实施程序、以技术协助机构为视角完善技术协助程序。在主要环节的分析研究中,体现三类主体各自优势,促进三个程序合理衔接,并期望以此推动电子证据保全程序的整体改进。
【关键词】:民事诉讼 电子证据 证据保全 证据收集 程序主体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5.13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引言11-12
  • 一、我国民事诉讼电子证据保全程序的现状与争议12-30
  • (一)立法现状12-14
  • (二)实践现状14-23
  • (三)学理争议23-30
  • 二、电子证据保全的目的与前提30-33
  • (一)电子证据保全的目的30-31
  • (二)电子证据保全的前提31-33
  • 三、域外电子证据保全之程序主体形态33-39
  • (一)我国台湾地区33-34
  • (二)日本34-36
  • (三)美国36-38
  • (四)欧洲及北美洲地区38-39
  • 四、我国电子证据保全相关程序主体的角色定位39-44
  • (一)人民法院:法定保全主体39
  • (二)公证机构:法定保全主体39-40
  • (三)当事人及律师:证据收集和保全申请主体40-41
  • (四)司法鉴定机构、高校下设研究机构等:技术协助机构41-43
  • (五)网络服务提供者:技术协助机构43-44
  • 五、程序主体角色区分下之电子证据保全程序的完善44-57
  • (一)保全启动程序的完善:以当事人为视角44-49
  • (二)保全实施程序的完善:以人民法院和公证机构为视角49-54
  • (三)技术协助程序的完善:以技术协助机构为视角54-57
  • 结语57-58
  • 参考文献5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燕;电子证据的法律效力[J];安徽科技;2003年11期

2 车志平;电子证据的若干问题探讨[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陈琼,马治国;电子证据法律地位探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任延忠;网络犯罪中电子证据的审查[J];信息网络安全;2003年02期

5 马柳颖,谭文丽;电子证据认证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杨文荣,张数;电子证据问题初探[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7 李鹏,葛星,蒋振林;电子证据独立性的再分析[J];中国司法鉴定;2005年02期

8 赫平;高卫红;郭鸿雁;;浅谈缉私案件中电子证据的提取与固定[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6年04期

9 卢琳;王嫱;;网络犯罪中的电子证据若干问题研究[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10 金凤;;浅谈电子证据的收集与运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洪清;;关于电子证据相关法律问题探讨[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四卷)[C];2009年

2 郭志博;秦海权;赵利;;电子证据监督链可视化平台研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五卷[C];2010年

3 王翔;;电子证据在海事调查和安全管理中的作用[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沿海航标学组、无线电导航学组、内河航标学组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4 韩鹰;;对电子证据的法律研究[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5 凌斌;;计算机犯罪中电子证据概述[A];第十九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6 邱鹏;;浅谈现阶段检察机关电子证据应用问题及对策[A];第26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7 刘欣;段云所;陈钟;;电子证据鉴定技术框架研究[A];第十七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暨电子政务安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高峰;邹积超;;试论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的审查[A];第26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9 郑亦武;丘秀峰;;电子证据的可采性研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三卷)[C];2008年

10 马晓明;李超;李秋香;;电子证据的证明力研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三卷)[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晓龙;如何收集电子证据[N];法制日报;2002年

2 张凯 焦鹏;电子证据合理运用观的构建[N];法制日报;2004年

3 赵中华;如何审查电子证据[N];检察日报;2001年

4 叶永禄 伍瑾;科技发展催生电子证据[N];检察日报;2002年

5 夏锋;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的收集与认证[N];检察日报;2004年

6 刘品新 庞仕平;“密录”的电子证据能采信吗[N];检察日报;2005年

7 吴学安;电子证据:从案例到立法[N];经济参考报;2003年

8 盛茂;电子证据真实性的判断方法[N];江苏经济报;2004年

9 本报专稿 虞浔 李鹏;电子证据的证据力新探[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3年

10 王议平;电子证据期待规则认定[N];人民法院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凯;电子证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刘志军;电子证据完整性的几个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辽;刑事电子证据取证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2 赵爱军;网络犯罪中的电子证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3 翁品;电子证据的法律形式界定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4 牛博超;电子证据的收集与保全[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5 丁一;电子证据的信息属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斌;论电子证据[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7 胡廷松;电子证据研究[D];华侨大学;2005年

8 宁勇;电子证据的基本问题与取证初探[D];清华大学;2005年

9 李鹏;电子证据的法律分析[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10 杨新生;电子证据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313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9313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5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