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言论自由权的法律控制
发布时间:2017-04-02 15:09
本文关键词:网络言论自由权的法律控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互联网作为当代高科技的产物,特别是在通讯和传媒方面的意义尤显巨大,是人类通讯、传媒的一次技术革命。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以及广泛运用,以其更具有时效性、便捷性、隐秘性、自由性的优势,突破了以往通过传统媒介发布言论与信息的局限性,人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这一虚拟世界来自由的发布自己的言论。 表达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法为了保护个人自我表现、自我实现和自我决断的一种基本权利,是民主和法治的基石。但是,就像一部分人在网络新技术面前不知所措一样,许多人在网络空前的自由面前也无所适从,开始滥用网络技术的进步与信息传播的便利,在网上披露、宣扬他人的隐私,肆意攻击侵犯他人的权利,并把这种对技术进步与传播便利的滥用,理解为真正的自由,这违背了公民在行使表达自由的权利时不得侵犯他人权利的另一基本准则。这种网络言论自由并不是绝对的,只能是相对的。自由必须是在宪政规范的自由,而不能游离在宪政之外。当网络世界各种虚拟的法律行为产生实质意义上的法律后果时,就不能脱离宪法的评价。基于网络自身的技术特征,由网络所产生的各种宪法问题一般很难予以简单化的处理或者是置之不理。因此,对网络中的宪法问题必须采取具体而且有效的法律措施加以解决。否则,由此带来的损害是非常巨大的。当网络言论自由权与其他基本权利发生冲突时应如何规范,学界并无定论。加强对网络言论自由权的研究已经显得越来越必要。 本文首先从含义、特征及功能三个方面简要阐述网络言论自由权的释义,然后从理论上探讨网络言论自由权的限度,最终根据各个国家关于网络言论自由权的的法律规定对我国网络言论自由权立法的完善提出了一点不成熟看法。
【关键词】:网络言论 宪政 自由权 法律控制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92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第一章 绪论10-13
- 1.1 研究目的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1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0-11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1
- 1.3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11-12
- 1.3.1 案例分析法11
- 1.3.2 文献综述法11-12
- 1.4 本文的创新12-13
- 第二章 网络言论自由权概述13-25
- 2.1 案例启示13-14
- 2.1.1 铜须事件13
- 2.1.2 湖南湘潭女教师裸死案13-14
- 2.1.3 艳照门事件14
- 2.2 问题的提出14-15
- 2.3 网络言论自由权的含义15-17
- 2.3.1 言论自由的含义15-16
- 2.3.2 网络言论自由权的含义16-17
- 2.4 网络言论自由权的特征17-20
- 2.4.1 匿名性18-19
- 2.4.2 即时性19
- 2.4.3 互动性19-20
- 2.5 网络言论自由权的功能20-25
- 2.5.1 实现政治民主化20-23
- 2.5.2 融合文化及发现真理23-25
- 第三章 网络社会言论自由权的限度25-39
- 3.1 言论自由权限度的一般原理25-29
- 3.1.1 言论自由的相对性25-27
- 3.1.2 言论自由限度的一般原则27-29
- 3.2 网络言论自由权的具体限度29-39
- 3.2.1 公共利益29-39
- 第四章 网络言论自由权的法律控制39-51
- 4.1 国外关于网络言论自由权的法律规定39-42
- 4.1.1 新加坡39-40
- 4.1.2 德国40-41
- 4.1.3 澳大利亚41
- 4.1.4 美国41-42
- 4.2 国内关于网络言论自由权的法律规定42-48
- 4.2.1 我国对于网络言论自由权的限制42-46
- 4.2.2 如何促进对网络言论自由权的保护46-48
- 4.3 完善我国网络言论自由权立法的几点思考48-51
- 4.3.1 立法必须立足于中国社会的现实48-49
- 4.3.2 立法应以网络言论自由权的保护为出发点49
- 4.3.3 立法要坚持开放与科学的精神49-51
- 结语51-52
- 参考文献52-55
- 致谢55-56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56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文蕊;互联网上私力救济成因及规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网络言论自由权的法律控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26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282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