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择业自由的规范构造
发布时间:2020-12-03 05:29
择业自由作为一项保障公民生存的基础性权利,各国或是以宪法规范的形式将其明确规定,或是通过宪法诉讼等途径实现实质入宪。但是,我国并未将其明定为宪法的基本权利,学界对择业自由的研究关注度不高,宪法层面保护的缺失使得我国公民在选择职业时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择业自由作为一项未列举的宪法权利在我国尚处于蛰伏状态。本文意图对择业自由理论探究的缺失进行略微弥补,从基本权利的属性出发,探究择业自由的规范构造。择业自由作为一项基本权利,与公民的人格尊严和财产权具有密切联系,是人格尊严发展的具体形式,同时,择业权利的自由行使往往是财富积累的重要来源之一,而财产权保护着公民行使择业自由权所创造积累的财富。择业自由是现代社会三大自由权的重要内容,与人权保障息息相关,蕴含着重要的客观法秩序和功能,具有重要的宪法地位。但是,出于公共利益的考量和保障其他基本权利的需要,择业自由的行使并非无边界可言,可以对其进行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这种限制需要遵循法律保留原则、比例原则和正当程序原则。笔者在关注理论剖析的同时,立足我国实践——对择业自由的现状和司法适用进行梳理,分析我国公民职业选择的真实样态,指出将择业自由权纳入宪...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2 规范与案例:择业自由在我国的现状梳理
2.1 择业自由的定义与诠释
2.1.1 择业自由的规范内涵
2.1.2 与邻接概念之比较
2.2 择业自由的桎梏
2.2.1 对择业自由的不合理限制
2.2.2 “不自由”的问题核心
2.3 择业自由在中国司法裁判中的援用现状
2.3.1 案件的收集和总体状况
2.3.2 裁判说理过于“简约化”
2.3.3 宪法权利的“第三人效力问题”
2.3.4 司法实践中的启示
3 择业自由:一项未列举宪法权利
3.1 基本权利的双重属性
3.1.1 主观权利
3.1.2 客观法秩序
3.2 择业自由的主观权利面向
3.2.1 择业自由的主体
3.2.2 择业自由的请求内容
3.3 择业自由的客观法面向
3.3.1 择业自由蕴含的客观法秩序
3.3.2 择业自由的客观法功能
4 择业自由在基本权利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宪法表达
4.1 择业自由的属性
4.1.1 择业自由的个人自决权属性
4.1.2 择业自由的经济自由属性
4.2 择业自由的核心价值和宪法地位
4.2.1 择业自由的核心价值
4.2.2 择业自由的宪法地位
4.3 择业自由在宪法上的表达
4.3.1 宪法明确规定型
4.3.2 劳动权明确吸收型
4.3.3 通过宪法诉讼而“实质入宪”
4.4 对择业自由的限制
4.4.1 限制的正当性基础
4.4.2 限制类型
4.4.3 所需遵循的原则
5 我国择业自由入宪的路径选择
5.1 择业自由与劳动权的关系
5.1.1 择业自由:一项非真正未列举权利
5.1.2 两者的关系
5.2 明确劳动权内涵:择业自由入宪的模式选择
5.2.1 宪法劳动权的规范含义
5.2.2 与劳动法上劳动权的区别
5.2.3 劳动权具有双重属性
6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2896065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2 规范与案例:择业自由在我国的现状梳理
2.1 择业自由的定义与诠释
2.1.1 择业自由的规范内涵
2.1.2 与邻接概念之比较
2.2 择业自由的桎梏
2.2.1 对择业自由的不合理限制
2.2.2 “不自由”的问题核心
2.3 择业自由在中国司法裁判中的援用现状
2.3.1 案件的收集和总体状况
2.3.2 裁判说理过于“简约化”
2.3.3 宪法权利的“第三人效力问题”
2.3.4 司法实践中的启示
3 择业自由:一项未列举宪法权利
3.1 基本权利的双重属性
3.1.1 主观权利
3.1.2 客观法秩序
3.2 择业自由的主观权利面向
3.2.1 择业自由的主体
3.2.2 择业自由的请求内容
3.3 择业自由的客观法面向
3.3.1 择业自由蕴含的客观法秩序
3.3.2 择业自由的客观法功能
4 择业自由在基本权利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宪法表达
4.1 择业自由的属性
4.1.1 择业自由的个人自决权属性
4.1.2 择业自由的经济自由属性
4.2 择业自由的核心价值和宪法地位
4.2.1 择业自由的核心价值
4.2.2 择业自由的宪法地位
4.3 择业自由在宪法上的表达
4.3.1 宪法明确规定型
4.3.2 劳动权明确吸收型
4.3.3 通过宪法诉讼而“实质入宪”
4.4 对择业自由的限制
4.4.1 限制的正当性基础
4.4.2 限制类型
4.4.3 所需遵循的原则
5 我国择业自由入宪的路径选择
5.1 择业自由与劳动权的关系
5.1.1 择业自由:一项非真正未列举权利
5.1.2 两者的关系
5.2 明确劳动权内涵:择业自由入宪的模式选择
5.2.1 宪法劳动权的规范含义
5.2.2 与劳动法上劳动权的区别
5.2.3 劳动权具有双重属性
6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28960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2896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