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等级体制下的契约化治理重新认识中国宪法中的“两个积极性”

发布时间:2024-12-26 07:07
   在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中,超大型国家治理的现状使得传统的等级制分权模式极易发生组织失灵现象。为了有效补救此弊端、减少治理成本,契约制分权模式作为一种可行的辅助手段在现实中被引入,由此所形成的宪法形态亦具有组织章程和长期性契约两种类型。进而,通过对于"两个积极性"宪法条款的两种解读可以发现,"压力型体制下的地方变通"和"行政发包制下的属地化管理"构成了该条款的两张面孔,而通过组织文化和模糊性治理的有效运行,压力型体制与行政发包制会相互嵌入,组织章程式宪法亦会转化成契约式宪法,具有关系性契约和不完全契约的典型特点。在终极意义上,经由"两个积极性"条款所衍生出来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名义权威与实质权威间的相互转换,使当代中国的央地关系结构可以在动态变迁中保持平衡,实现了等级体制下的契约化治理。

【文章页数】:31 页

【文章目录】:
一、行政分权的两种模式———托尔维尔命题再思考
二、宪法的两种形态
三、“两个积极性”条款的两张面孔
四、相互嵌入与模糊性治理
    (一) 压力型体制下的行政发包与行政发包制下的压力型体制
    (二) 模糊性治理逻辑下的宪法治理
        1. 目标模糊
        2. 身份模糊
        3. 战略性模糊
        4. 进一步的思考



本文编号:40207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40207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4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