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晚清表达自由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7 20:46

  本文关键词:晚清表达自由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晚清 表达自由制度 传统法律文化


【摘要】:晚清是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剧变的时代,西方文化的输入对传统的文化和制度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它们与王朝内部的衰败相结合,便从封建政权的内部孕育了产生新制度的条件和动力。不破旧则无以立新,表达自由权脱胎于晚清的封建社会便是这种剧变的产物之一。专制政权几千年来的“言禁”、“报禁”和“党禁”制度在新的表达方式和表达需求的猛烈攻势下渐渐松弛,并且最终在民众要求立宪的高潮中被清廷的统治者所承认,将表达自由权载于宪法性文件。但是传统的法律文化必然会对法律文本的制定和实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晚清的统治者为维护专制的秩序必然会通过各种方式限制公民表达自由权的实现,然而辛亥革命并没有留给晚清太多的时间去将传统的法律文化与西方的法律制度进行良好地整合,因此晚清的统治者只能比较生涩而又粗暴地使用法律这个工具去压制表达自由,但是在他们的尝试下,近代中国表达自由权的法律制定和实施的独特传统已经具备雏形,并且在民国时期完成了这种整合。本文共五章,对晚清的表达自由制度的创制和实践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对当代表达自由权立法及实施带来的历史借鉴。 文章的绪论首先从法理和法律上分析了什么是表达自由。通过对西方学者和中国学者对表达自由的不同界定,笔者总结出表达自由包含有三层含义,第一,表达自由是一项自由,或者说权利。第二,该项自由或权利的内容是表达或言论。第三,表达自由的限度。中国学者表达自由应当在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法律先于表达现象。而西方学者则通常认为表达不受约束,尤其是政府不得制定限制表达自由的法律。表达自由的外延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和示威,为中义概念。表达自由的理由是它可以促进真理的发现,促进民主进步和自我实现。表达自由对宪政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宪政建立的基础,并且成为宪政运行的保证,因为该观念最大限度的实现了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意见交流。表达自由观念首先是在英国的议会中作为一项特权产生的,后来美国宪法和法国人权宣言正式在宪法中宣告了表达自由,二十世纪后又成为一项基本人权规定在国际法中。 第一章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言禁"、“报禁”及“党禁”等言论控制政策进行了历史回顾,同时通过对清朝前期的表达机理(上奏制和代奏制)的分析,发现封建统治者通过对表达群体的身份限定,表达渠道的掌控以及对表达内容的限制三个方面对民众的思想和言论进行最严酷的控制。传统的表达机制总体上体现为以选举机制涵盖表达机理,实现人口和意见在不同阶层间的流动。而鸦片战争之后,最初觉醒的一批口岸文人日渐感受到这种言论控制枷锁,开始对传统的“言禁”、“报禁”及“党禁”进行批判和反思,并且随着对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和制度的不断深入了解,西方的表达自由思想逐渐在晚清传播开。 第二章:本章主要研究了表达自由制度在晚清萌生的社会条件:中央政权衰落、领事裁判权下造成的特殊政治环境以及新知识分子的产生,以及随着现代表达方式的蓬勃兴起而招致清政府对此的打击和破坏,这个过程正是在专制政权下争取表达自由的权利必经的艰难而漫长的斗争过程。 第三章:本章主要分析了晚清表达自由的制度创制。通过对晚清确立表达自由的各部法律文本进行分析,以及对这些法律的实施情况进行考察,发现晚清的表达自由立法,是以法律为名剥夺和限制表达自由,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和社会条件的缺乏使得文本上的表达自由权根本难以实现。 第四章:本章主要研究了晚清表达自由制度的法律实践。通过对晚清所制定的与表达自由相关联的法律体系在司法实践过程中的情况进行分析,得出晚清的表达自由制度不过是清廷用以限制民众表达自由权实现的新工具,以令破律是司法过程中最惯用的手段。 第五章:本章研究了民国时期在晚清表达自由立法的基础上,完成了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制度的整合,形成近代表达自由立法的新传统:以下位法限制和剥夺宪法中公民的基本权利。通过对近代表达自由的立法和法律实施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为我们当代表达自由的立法和实施提供借鉴。
【关键词】:晚清 表达自由制度 传统法律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1;D929
【目录】:
  • 内容摘要6-8
  • Abstract8-13
  • 绪论13-35
  • 第一节 研究缘起13-20
  • 一、问题的提出13-15
  • 二、研究现状15-20
  • 第二节 表达自由概论20-35
  • 一、表达自由的概念20-27
  • 二、表达自由的理由27-30
  • 三、表达自由的宪政意义30-32
  • 四、表达自由的法律化32-35
  • 第一章 晚清时局下的传统表达机理35-69
  • 第一节 传统表达机理35-53
  • 一、传统中国的表达机理概述36-43
  • 二、清前期的表达机理43-50
  • 三、传统表达机理的成因及社会作用50-53
  • 第二节 传统表达机理的危机53-69
  • 一、晚清知识分子对传统表达机理的批判与反思53-59
  • 二、晚清表达自由观念的萌芽与发展59-65
  • 三、晚清表达自由观念的基本特征及影响65-69
  • 第二章 晚清表达自由制度的发端69-124
  • 第一节 控权与言禁的衰落69-90
  • 一、中央政权的衰落69-76
  • 二、领事裁判权对既有机理的冲击76-82
  • 三、新知识份子的产生82-90
  • 第二节 现代出版、集会、结社活动的出现和发展90-111
  • 一、外人与现代表达方式的发端90-96
  • 二、国人与现代表达方式的勃兴96-104
  • 三、现代表达方式对晚清社会的影响104-111
  • 第三节 开禁与言禁的激变111-124
  • 一、专制政权对表达自由的遏制111-117
  • 二、表达自由入法入宪的契机-苏报案117-124
  • 第三章 晚清表达自由制度的创制124-144
  • 第一节 晚清表达自由立法指导思想的形成124-131
  • 一、变法图强124-127
  • 二、"勒以章程,咸纳轨物"127-131
  • 第二节 单行法律法规的先行131-139
  • 一、关于印刷物、报章等的法律规范131-136
  • 二、《结社集会律》136-139
  • 第三节 宪法性文件确立表达自由139-144
  • 第四章 晚清表达自由制度的实施144-163
  • 第一节 法律的实施144-155
  • 一、恶法之治144-151
  • 二、民众对表达自由权的捍卫151-155
  • 第二节 晚清表达自由实现的障碍155-163
  • 一、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155-159
  • 二、社会基础条件的缺乏159-163
  • 第五章 晚清表达自由制度的历史借鉴163-184
  • 第一节 晚清表达自由制度的历史迁延163-178
  • 一、武人执政下的表达自由制度163-174
  • 二、训政下的表达自由制度174-178
  • 第二节 文化整合与历史借鉴178-184
  • 一、表达自由制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178-182
  • 二、当代中国的历史借鉴182-184
  • 附录184-195
  • 参考文献195-206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20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健;;言论自由及其限度[J];北大法律评论;2000年02期

2 尹文涓;;林则徐的翻译班子及所译西书西刊[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春杨;清末报律与言论、出版自由[J];法学;2000年03期

4 白新良;乾隆朝文字狱述评[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1年03期

5 关文发;试评嘉庆的“广开言路”与“洪亮吉上书事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6 王学珍;清末报律的实施[J];近代史研究;1995年03期

7 朱东安;太平天国与咸同政局[J];近代史研究;1999年02期

8 周绍荣;租界对中国城市近代化的影响[J];江汉论坛;1995年11期

9 汤志钧;一百年前的“苏报案”[J];史林;2003年02期

10 彭平一;沈荩与“沈荩案”[J];求索;1988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兆丰;英美传统下的表达自由发展路径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白文刚;清末新政时期的意识形态控制[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3 程丽红;清代报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胡国祥;近代传教士出版研究(1807-1911)[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路鹏程;晚清言论自由思想的肇始与演变(1833-1911)[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梁娟娟;清代谏议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申晓勇;结社集会律与晚清社会[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陈e,

本文编号:8097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8097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7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