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渎职罪共犯的共生模式探究

发布时间:2017-10-09 16:18

  本文关键词:渎职罪共犯的共生模式探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共同犯罪 渎职犯罪 共生模式


【摘要】:本论文运用层进式的行文思路,先逐项分析了刑法总论中有关共同犯罪的众多概念,再结合渎职罪身份犯与非身份犯共同犯罪基础性关系及形式的内容,最终确定了非身份犯可以构成渎职犯罪的教唆犯或者帮助犯,但是无法成立共同实行犯;并以走私罪与放纵走私罪的罪名确定争议为典型例证,引出在身份犯与非身份犯罪名难以确定时启用的渎职犯罪共生模式。并结合犯罪构成一般原理竞合犯相关原理,分辨各种不同的情况进行细化讨论,以实现从本质上对渎职犯罪中身份犯与非身份犯共同犯罪罪名的确定问题予以解决。本篇论文笔者拟从三个部分展开,具体内容和思路如下:第一部分,共同犯罪与身份犯概述。首先,分析共犯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共犯的分类,身份犯的涵义及特征;同时针对现今我国刑事立法及司法实践中对身份犯共犯问题规定的争议及空白提出笔者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第二部分,渎职罪中身份犯与非身份犯的共犯形式分析。共同犯罪的犯罪形式主要表现为教唆犯A共同正犯等。非身份犯是否能够构成渎职罪的共犯?以何种形式进入共犯关系?首先,对于非身份犯能否构成渎职罪的教唆犯或帮助犯,笔者支持肯定说的主张;其次,对于非身份犯能否成立渎职犯罪的共同实行犯,存在肯定说A第三部分,渎职罪中身份犯与非身份犯的定性与罪名确定原则。当身份犯与非身份犯实行了共同犯罪之后应当分别如何定罪?笔者认为,正确的分析路径是应当将这种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类的专属性特点归纳为渎职犯罪的共生模式,在清楚了共生模式产生的背景竞合犯原理,区分不同的情形,当渎职犯罪与其他犯罪形成共生关系时,则存在渎职罪与共生罪双重罪名的选择问题;当渎职罪与前提罪或并发罪的共生状态因为若干犯罪构成要件未充足等原因被分割时,身份犯与非身份犯的刑事责任就可能通过适用单一罪名的共犯形式来解决。
【关键词】:共同犯罪 渎职犯罪 共生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4.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9
  • 第1章 共同犯罪与身份关系概述9-21
  • 1.1共犯基本理论9-10
  • 1.2 身份犯概述10-11
  • 1.3 身份犯与非身份犯共同犯罪的认定11-21
  • 1.3.1 国内各种观点争议及评析12-16
  • 1.3.2 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解释在身份犯共犯问题上的规定及不足16-17
  • 1.3.3笔者对身份犯共犯问题认定的若干设想17-21
  • 第2章 渎职罪中身份犯与非身份犯共同犯罪形式分析21-33
  • 2.1 几个典型争议案例21-26
  • 2.2 渎职罪的犯罪主体概述26-28
  • 2.2.1 渎职罪的犯罪主体26-27
  • 2.2.2 与贪污罪的犯罪主体相区别27-28
  • 2.3 非身份犯能否构成渎职罪身份犯的共犯28-33
  • 2.3.1非身份犯能否构成渎职罪身份犯的教唆犯或帮助犯28-30
  • 2.3.2 非身份犯能否构成渎职罪身份犯的共同实行犯30-31
  • 2.3.3 笔者观点31-33
  • 第3章 渎职罪中身份犯与非身份犯的定性与罪名确定原则33-45
  • 3.1 以走私罪与放纵走私罪的争议认定为例33-36
  • 3.2 渎职罪中身份犯与非身份犯罪名确定的构想——创建共生模式36-40
  • 3.2.1 共生模式创建的背景36-37
  • 3.2.2 共生模式的分类37-38
  • 3.2.3 渎职罪共生模式的法律特征38-40
  • 3.3渎职罪共生模式的定罪处罚原则40-43
  • 3.3.1 共生模式下双重罪名的选择40-41
  • 3.3.2 共生模式分离状态下的罪名选择41-43
  • 3.4 共生模式构建的意义43-45
  • 结语45-46
  • 致谢46-47
  • 参考文献4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诗忠;;对我国“犯罪既遂标准说”的反思——“犯罪对象侵害说”之倡导[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2 张笑;江健;;犯罪构成要件的位阶性[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3 王志祥;;论结果加重犯的构造[J];北方法学;2009年01期

4 陈兴良;;构成要件论:从贝林到特拉伊宁[J];比较法研究;2011年04期

5 李东辉;;论不真正不作为犯的等价值性[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艾天军;关于犯罪既遂的再探讨[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7 黄罗平;;论期待可能性在我国刑法理论中的地位[J];研究生法学;2006年03期

8 孙道萃;;犯罪构成与正当化事由的体系契合[J];研究生法学;2011年04期

9 田鹏辉;吕晓辉;;论片面组织犯[J];辽东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王充;;中国刑法学理论发展30年[J];当代法学;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婧;;刍议我国犯罪构成要件的排列顺序[A];当代法学论坛(2008年第3辑)[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李楠;行政与刑事法律关联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罗国良;论证据与定罪[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张长红;刑事责任基本原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7 郑军男;不能未遂犯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金星;论诱惑侦查[D];吉林大学;2004年

9 刘瑞瑞;不作为共犯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0 李金明;不真正不作为犯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天霖;论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重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赵军;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秦爱榕;聚众斗殴罪若干问题探析[D];苏州大学;2010年

4 嵇洋;贪污罪主体立法的考量与完善[D];苏州大学;2010年

5 徐海峰;论想象竞合犯的若干问题[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杨超;司法职务犯罪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高岩林;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反思与重构[D];河南大学;2011年

8 赵倩;想象竞合犯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帅美旭;行贿罪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朱海枫;信用卡犯罪行为探微[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011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0011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f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