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修正案(八)》盗窃罪新修改理解
发布时间:2017-10-10 08:38
本文关键词:《刑法修正案(八)》盗窃罪新修改理解
【摘要】:社会科技的发展,新物种出现,民法物权、他物权理论的完善,社会诚信建立要求是盗窃新型行为类型产生的背景。“数额型盗窃”体现了结果无价值理论,从客观行为造成的法益损害、威胁评价行为的违法性,“非数额型盗窃”则体现了行为无价值的理论,从客观行为本身的违反规范性,违反社会相当性评价行为的违法性。从结果无价值到行为无价值并不是一蹴而就的,1997年修订刑法时,增加了“多次盗窃”的情形,打破了“数额型盗窃”单一犯罪罪状,“多次盗窃”的行为类型的规定是“多次违法”理论发展的结果。近年来多发的盗窃具有侵犯人身权益性,妨害生活安宁,危害社会公共生活特点,这些特征就引发了公民对于人身安全、个人隐私以及社会安定的担忧,这就要求在立法上体现这种对社会秩序的要求。新型盗窃行为类型对于深入认识财产犯罪理论具有重大意义,其中财产的价值分类、判定以及财产状态的认知、保护理论都提出了新的研究要求。财产价值的分类理论上有很多种,客观价值与主观价值分类方法较为明确。财产犯罪保护客观价值是必然的,过去往往缺乏的是对主观价值的讨论。财产的主观价值是否有其独立的内涵,其是否存在刑法值得保护的不依赖于客观价值的内容。财产状态包括了所有与占有两种。所有状态的保护理论学说为“本权说”认为刑法所保护的财产犯罪侵犯的法益是所有权及其他本权。占有状态的保护理论学说为“占有说”对财物事实上占有本身。占有理论大多认为非法占有因其本身受到法秩序非难的属性,刑法本身无意保护。对于此类非法占有的进行规制保护的原因在于财产秩序利益的保护。在讨论这种刑法保护缘由之时应当具体分析,应当看到非法占有本身是一种法律上的评价,法律上的否定性评价并不必然的否认物所具有的财产性特征。“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及“扒窃”行为类型的特征与犯罪形态同样需要我们加以分析。客观行为是犯罪构成的重要要件,修正案八将“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及“扒窃”行为规定为独立的非数额盗窃行为类型旨在行为本身的情节、性质、反复性等反映人身危险性的要素纳入到盗窃社会危险性的评价之中。其不仅仅是立法将成立盗窃的门槛降低,还在于“以人为本”精神指导下的对人身安全、人格权利的保护。新型的盗窃行为类型内涵的理解与界定需要我们专门仔细的理解。犯罪形态表明犯罪行为与犯罪行为人危害性,着手要素在犯罪形态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入户盗窃”、“扒窃”着手的判断更是因其行为特殊性而更加困难,因此有必要对“入户盗窃”、“扒窃”着手进行讨论。
【关键词】:新型盗窃行为 入户盗窃 携带凶器盗窃 扒窃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4.35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1
- 1.1 课题背景8-9
- 1.1.1 实际意义8
- 1.1.2 理论意义8-9
- 1.2 研究现状9-11
- 1.2.1 国内研究现状9-10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0-11
- 第二章 盗窃罪理论演进与《刑法修正案(八)》11-25
- 2.1《刑法修正案(八)》盗窃罪修改背景12-14
- 2.2 盗窃罪对象物价值理论新关注14-19
- 2.2.1 盗窃罪对象物价值理论14-17
- 2.2.2 盗窃对象物价值理论新关注17-19
- 2.2.3 价值理论新关注的理论评析19
- 2.3 盗窃罪占有理论新发展19-25
- 2.3.1 管理可能性说的深化21-22
- 2.3.2 占有理论的新发展22-24
- 2.3.3 占有形式分析24-25
- 第三章 盗窃罪新的行为类型理解25-37
- 3.1 入户盗窃25-28
- 3.1.1“入户”的理解25-27
- 3.1.2“入户”与“盗窃”关系辨析27-28
- 3.2 携带凶器盗窃28-32
- 3.2.1“凶器”的理解29-30
- 3.2.2“携带凶器”的理解30-32
- 3.3 扒窃32-34
- 3.3.1“扒窃”概念理解32-33
- 3.3.2“扒窃”特征分析33-34
- 3.4 多次盗窃——拓展性研究34-37
- 3.4.1“次”的理解35-36
- 3.4.2 对多次盗窃相关司法解释评析36-37
- 第四章 盗窃罪新的行为类型犯罪形态问题37-41
- 4.1 研究盗窃罪新的行为类型着手的必要性37
- 4.2 盗窃罪新类型犯罪形态的着手问题分析37-41
- 4.2.1“入户盗窃”的着手37-39
- 4.2.2“扒窃”的着手39-41
- 结论41-42
- 参考文献42-46
- 致谢46-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华忠;;盗窃罪新增行为方式的理解与适用[J];法制与社会;2012年06期
2 周莉;;“入户盗窃”立法修正解读[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陈志军;翟金鹏;;扒窃行为特征与追诉标准的司法认定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4 孙万怀;王丽超;;“扒窃”入罪后的司法审慎[J];法学杂志;2013年11期
5 徐洪祥;;刑法第264条中“多次盗窃”的理解与适用[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年06期
6 黄泽林;;网络盗窃的刑法问题研究[J];河北法学;2009年01期
7 周莉;;“入户盗窃”立法修正解读[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8 陈洪兵;王敏;;特殊盗窃行为类型的认定[J];金陵法律评论;2012年02期
9 黎宏;;论财产犯罪的保护法益[J];人民检察;2008年23期
10 康平生;郭娇玉;;“多次盗窃”理解和适用——《刑法修正案(八)》实施后[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本文编号:10053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005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