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人因素与刑事立法政策的关联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0 22:34
本文关键词:被害人因素与刑事立法政策的关联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的刑事立法正显现出不断扩张的趋势,其背后无不体现出一种社会集体焦虑感。这主要体现为被害人身份情感认同,以"危险驾驶罪"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立法为例,前者是一种"单纯的感情传感",后者则是一种"参与某种情境的同感"。但司法实践表明,这种主要为了释放被害人身份焦虑的立法,其执行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在刑事立法政策上,仍应该恪守法益保护原则、刑法的最后保障原则和刑罚的有效性原则。
【作者单位】: 安徽科技学院;西南政法大学;
【关键词】: 被害人因素 刑事立法政策 关联研究
【基金】:2014年度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博士项目“犯罪被害人导向的刑事政策研究”(2014BS056) 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集资犯罪群体性事件的刑法防控研究”(SK2016A02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4.3
【正文快照】: 发展中环境污染问题。一、社会焦虑与我国当前的刑事立法的扩张应该说,当前的刑法正不断通过修正案的形众所周知,自1997年刑法颁布以来,我国刑式在上述问题领域进行扩张。例如,2001年《刑法法已经通过了九个修正案,正如张明楷教授所言,修正案(三)》中,修订了《刑法》第一百一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唯;雷振斌;;论立法政策取向与利益衡量[J];法学论坛;2006年03期
2 黄文艺;;信息不充分条件下的立法策略——从信息约束角度对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政策的解读[J];中国法学;2009年03期
3 ;真销立法政策破冰[J];政策w,
本文编号:10090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009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