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历史考察与现代构建
本文关键词: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历史考察与现代构建
【摘要】:和解——是一种古老且常用的解决纠纷的处置模式,它曾长期、合理地存在于刑事司法制度之中。早在我国古代,刑事和解即已有之,实质而言,传统的社会思想文化对刑事和解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影响。儒家的“无讼”“和合”、墨家的“重义”、“兼爱”,均提倡以和平方式化解矛盾,延至清代,对于普通的且危害不大的伤害案件,依旧本着当事人自行和解的原则,不允许随意兴讼。直至现代,以刑事和解处理斗殴伤害等纠纷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刑事和解,作为一项基本的人类化解纠纷的社会行为,其价值追求不但契合我国和谐社会的目标建设,其制度的确立既能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积极地构建和谐社会,同时也为我国的司法改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本文从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建构与完善出发,通过梳理我国古代刑事和解制度的程式运作,总结其在案件范围、适用条件、和解目的以及形式等方面的独特经验,将其有效合理地应用于现阶段的司法实践工作之中,以更丰富的思想与理论来支撑我国现行的刑事和解制度;通过对传统刑事和解相关理论和实务问题的探讨和剖析,找出存在的制度性隐忧和不足之处,进一步提出完善当代刑事和解制度的构想与对策,以此来更好地确保和解程序的良好运作。本文第一部分对刑事和解的基本理论进行概述,通过梳理该制度的概念、特点及存在意义,了解该制度存在的重要性。第二部分通过对古代刑事和解制度的历史沿革、案件种类、原因分析等方面的阐述,进一步探究该制度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历史渊源及借鉴意义。第三部分对我国当代刑事和解制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其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制度性隐忧和突出性问题。第四部分是有关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建构及完善对策,通过借鉴古代刑事和解制度的成功经验,总结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不足,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使刑事和解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价值,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刑事和解 历史考察 司法实践 现代制度构建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4.1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引言11-12
- 一、刑事和解制度的基本理论12-16
- (一) 和解与刑事和解的概念12-13
- (二) 刑事和解的特点13-14
- (三) 刑事和解制度存在的必要性14-16
- 1. 有利于和谐社会总目标的构建14
- 2. 有利于实现程序分流、节约司法成本、提高司法效率14-15
- 3. 有利于及时修复因犯罪而被破坏了的社会关系15-16
- 二、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历史渊源16-24
- (一) 古代刑事和解制度的历史沿革及案件种类16-19
- 1. 古代刑事和解制度的历史沿革16-17
- 2. 古代刑事和解制度的案件种类17-19
- (二) 中国古代刑事和解的特点19-21
- 1. 前提条件:古代刑事和解以官员劝导为主19-20
- 2. 和解目的:恢复关系、金钱赔偿与减免刑罚间的利益平衡20
- 3. 和解方式:平衡考虑加害人和被害人双方的责任20-21
- (三) 古代刑事和解制度成因分析21-24
- 1. 传统的思想文化基础21-22
- 2. 传统的社会制度基础22
- 3. 传统的行政司法体制22-24
- 三、我国当代刑事和解制度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24-28
- (一) 刑事和解制度的现状24-25
- 1. 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24-25
- 2. 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25
- (二) 刑事和解制度面临的困境25-28
- 1. 花钱买刑26
- 2. 被害人的人身利益及合法权益难以保护26-27
- 3. 自愿原则难以得到保证27-28
- 四、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建构及完善对策28-33
- (一) 借鉴古代刑事和解制度的成功经验28-29
- (二) 建构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对策29-33
- 1. 适当扩大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29-30
- 2. 合理拓展刑事和解的适用阶段30-31
- 3. 建立健全监督制约审查机制31-33
- 结语33-34
- 参考文献34-36
- 致谢36-37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3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光权;;论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杨兴培;;论刑事和解制度在中国的命运选择[J];法学杂志;2006年06期
3 冯神花;;和谐社会中的刑事和解制度理念及其适用[J];法制与社会;2006年22期
4 赖马莲;朱檬;;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李飞;;论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的建构[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顾婵媛;;刑事和解制度的理性思考[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7 和静钧;;海外刑事和解制度的启示[J];检察风云;2007年10期
8 龙兴盛;;刑事和解制度探讨[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冯桂艳;;中国刑事和解制度之模式选择[J];世纪桥;2007年07期
10 王江兰;郭德桥;;试析和谐语境下的刑事和解制度之构建[J];今日中国论坛;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国;;浅谈刑事和解制度[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范业宏;纪晓慧;;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3 徐阳;;我国适用刑事和解制度泛化倾向之检省与矫正[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4 蓝蓝;;刑事和解制度实施中的若干争点[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5 侯明哲;;从民生视角谈刑事和解制度[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6 冯中华;;以公诉权为核心矫正刑事和解制度[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张芳;;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之完善[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2年
8 张顺强;;让渡中的坚守:刑事和解制度潜在风险的司法防范[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2年
9 马文祥;晁兰军;葛恒美;李静;;西部民族地区刑事和解制度之构建[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2年
10 罗曦;;刑事和解制度的实践与完善[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其他[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志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刑事和解制度 促和谐社会构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谢剑民 李芸 柳州市柳南区人民检察院;刑事和解制度的现实意义及其完善探析[N];广西法治日报;2012年
3 李浩宁 乌当区人民检察院;浅析市场经济体制下刑事和解制度[N];经济信息时报;2013年
4 泰兴市检察院 刘安学;刑事和解制度的几点思考[N];江苏法制报;2013年
5 记者 李先宏 罗序文 通讯员 李云;宜都试行刑事和解制度[N];湖北日报;2007年
6 初殿清;检视刑事和解制度的平等性质疑[N];检察日报;2007年
7 原蔚;刑事和解制度创新课题征求各方意见[N];山西日报;2007年
8 张春萍;浅谈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范围[N];江苏经济报;2008年
9 姜志雄;在刑事司法领域建立刑事和解制度[N];西部时报;2008年
10 赵继钊;刑事和解制度使13起案件“阳光下私了”[N];太原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文;刑事和解制度利弊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2 郭新;论刑事和解制度的理性化构建[D];山东大学;2008年
3 陈巍;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陈静;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刘惠珠;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洪怡芳;论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构建[D];厦门大学;2007年
7 林家柏;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困境与出路[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8 杨雪虹;实体法视角下的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9 唐珍枝;试论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黄梓明;刑事和解制度及其构建[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252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025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