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网络诽谤入罪若干问题探讨

发布时间:2017-10-18 01:17

  本文关键词:网络诽谤入罪若干问题探讨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诽谤 捏造行为 散布行为 诽谤对象 情节严重


【摘要】:互联网已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据中国互联网协会统计,2015年我国网民的渗透率达50%,网民总数稳居世界首位。互联网越来越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益普及,利用互联网进行犯罪的行为也数见不鲜。网络诽谤是一种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媒介的新型诽谤行为,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成本相对低廉、危害难以消除以及行为人难以查清等特点,与传统的诽谤行为有显著区别。近年来,利用网络毁损他人名誉的事件时有发生,秦火火“谣翻中国”的言论,更为规范网络秩序行为敲响了警钟。对于网络诽谤行为以及对该行为的治理和规制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2013年9月,两院发布了《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网络诽谤司法解释”),该司法解释的出台,为网络秩序的规范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同时也为民众提供了一个良好、有序的网络环境。其中,对于网络诽谤行为的规制是该司法解释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解释对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犯罪的行为方式、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行为的入罪标准以及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犯罪适用公诉程序的条件等规定进行了细化,明确了利用网络信息进行诽谤的入罪标准。然而,司法解释虽然对网络诽谤行为入罪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但是在某些方面和细节之处也存在一些的不足或者缺失。同时,司法解释无法涵盖网络诽谤行为的每一方面。因此,有必要对网络诽谤行为入罪问题进行探讨,以加深对网络诽谤行为的研究。本文以”网络诽谤司法解释”为切入点,对网络诽谤的入罪问题进行探讨。本文一共分为三大章节,第一章是对网络诽谤入罪之行为构成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分析和探讨了构成诽谤罪的两大关键点——“捏造”行为和“散布”行为,对网络诽谤在何种情况下构成捏造事实、何种情况下构成散布捏造的事实以及捏造行为和散布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剖析,以加深对网络诽谤犯罪的行为方式的理解。第二章是对网络诽谤入罪之对象构成问题进行研究,对自然人的诽谤毫无疑问会构成诽谤罪。那么,对一些特殊对象的诽谤,是否会构成诽谤罪呢?第二章节就是对诽谤所针对的特殊的对象——死者、法人和政府官员进行研究,以明晰对这些特殊对象的诽谤行为,是否会构成诽谤罪,若构成诽谤罪应当如何提起诉讼等问题。第三章是对网络诽谤入罪标准界定问题进行研究。本章节重点对网络点击量、浏览量以及被转发数量进行了研究,对点击量、浏览量以及被转发数量的认定进行了严格的限定,以期更好的适用司法解释,尽量避免“让歪嘴和尚将‘经’念歪了”的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网络诽谤 捏造行为 散布行为 诽谤对象 情节严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4
【目录】:
  • 中文摘要2-4
  • Abstract4-8
  • 导论8-12
  • 一、问题的提出8-9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9-10
  • 三、文献综述10
  • 四、主要研究方法10
  • 五、论文结构10-11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11-12
  • 第一章 网络诽谤入罪之行为构成问题12-25
  • 第一节 对“捏造”行为的理解12-18
  • 一、捏造行为的含义12-16
  • 二、捏造事实与发表意见的辨析16-18
  • 第二节 对“散布”行为的理解18-25
  • 一、散布行为的含义18-20
  • 二、捏造行为与散布行为的关系20-25
  • 第二章 网络诽谤入罪之对象构成问题25-39
  • 第一节 死者25-30
  • 一、一条诽谤死者的微博——雷锋6元工资穿90元行头25-26
  • 二、死者能否成为诽谤罪对象的理论争议26-27
  • 三、笔者观点——死者可以为诽谤罪的对象27-29
  • 四、死者作为诽谤罪的对象的应诉问题研究29-30
  • 第二节 法人30-32
  • 第三节 网络诽谤之特殊对象——政府官员32-39
  • 一、一起民“诽”官案件——吴忠跨省追捕案32-33
  • 二、网络举报行为问题研究33-36
  • 三、我国言论自由与名誉权平衡中——应侧重对言论自由的保护36-39
  • 第三章 网络诽谤入罪标准界定问题39-47
  • 第一节 对于入罪标准——“情节严重”的分析39-41
  • 第二节 对于以浏览、点击量为入罪标准的分析41-44
  • 一、对于“同一诽谤信息”的认定42
  • 二、对“点击、浏览次数”的认定42-44
  • 第三节 对以被转发数为入罪标准的分析44-47
  • 一、对“被转发五百次”的认定44-45
  • 二、转发者追责问题探讨45-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1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1-52
  • 后记52-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绚;虚拟空间的真实侵害——网络诽谤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0年01期

2 杨本龙 ,李雪原;利用网络诽谤他人 党纪国法不容[J];中国监察;2003年21期

3 老海;小河;;中国网络诽谤第一案 女经理为何成“应召女郎”[J];中国审判;2006年01期

4 老海;小河;;恶作剧闹出首例网络诽谤案[J];法制与社会;2006年06期

5 邱灵;;网络诽谤行为的定性分析[J];中国检察官;2011年02期

6 邱灵;;网络诽谤行为的定性分析[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庄嘉超;;对微博时代网络诽谤问题的法律审视[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1年12期

8 于冲;;网络诽谤刑法处置模式的体系化思考——以网络水军为切入点[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年03期

9 郑佳海;;浅议公权力介入网络诽谤案件[J];法制与经济(中旬);2012年03期

10 杨海莲;杨波;;关于网络诽谤行为的认知与法律规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子集;网络诽谤新规考验执法者[N];浙江法制报;2013年

2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周光权;为惩治网络诽谤等犯罪提供法律标尺[N];人民日报;2013年

3 本报通讯员 郭敬波;网络不是诽谤者的避风港[N];工人日报;2009年

4 梁娟;网络诽谤使司法陷入不作为与乱作为的尴尬[N];中国改革报;2009年

5 蒋德;立法模糊让网络诽谤界定难[N];法制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王逸吟;两高“亮剑”网络诽谤[N];光明日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郭新磊;一名“网络诽谤”获罪者的希望[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0年

8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韩芳丽 王勇;试论网络诽谤犯罪主体中的网络转载者[N];人民法院报;2012年

9 记者 陈菲 华春雨 杨维汉;“网络诽谤”信息被转发500次即可判刑[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10 李瞧 褚晓亮;网络诽谤谁来监管[N];中国改革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汪梦;论网络诽谤的政府规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甘露;网络诽谤的刑法规制[D];河北经贸大学;2011年

2 李f惸,

本文编号:10521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0521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f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