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若干疑难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0 02:29
本文关键词: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若干疑难问题研究
【摘要】:在我国打击食品犯罪中,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本文以现有的刑法理论为基础,来分析本罪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若干疑难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以某县2013年度和2014年度办理食品安全案件数据为基础,主要采取的比较分析法与实证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阐述在司法实践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第二部分是有关于本罪的一些概念上的解读。刑法上的“食品”不应当包括食品添加剂。“非食品原料”中应当区分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以及在现有科技下能够证明对人体“无毒、无害”的非食品原料。第三部分是对本罪客观方面的认定。本罪的行为方式包括生产行为和销售行为。生产行为中“掺入”行为不仅包括将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掺入到食品中,并且还包括一些直接将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当做食品直接出售的情况。“掺入”时空跨度不仅包括生产中“掺入”并且包括在销售中“掺入”的行为。本文从司法实践中总结了在“销售”行为中对“明知”的推定问题。由于本罪的危害结果往往与危害行为之间存在间隔,在司法认定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难度,本文建议适用疫学因果关系理论来确定因果关系,但是疫学因果关系应该严格适用,必须在穷尽了其他方法以后才能适用疫学因果关系。第四部分是对本罪犯罪停止形态讨论。笔者认为本罪应该为行为犯,本罪犯罪过程中存在犯罪未遂和中止的情况。第五部分是本罪在司法实践中相关问题。主要是与本罪相近的罪名分析,以及在法条竞合中处断原则。
【关键词】:客观行为 犯罪停止形态 司法实践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4.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2
-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8
- 一 研究目的8
- 二 研究的意义8
-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8-9
- 第三节 选题的背景9-10
- 第四节 文献综述10-11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及内容11-12
- 第二章 本罪中有关概念的解读12-16
- 第一节“食品”的刑法解读12-13
- 第二节 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材料的刑法解读13-16
- 一 “非食品原料”的刑法解读13
- 二 有毒、有害的刑法解读13-16
- 第三章 本罪客观方面若干疑难问题的认定16-26
- 第一节 本罪中生产行为的认定17-19
- 一 “掺入”行为的分类17
- 二 “掺入”行为的认定17-19
- 第二节 本罪中“销售”行为的认定19-21
- 一 “销售”行为中“第三人”的认定19
- 二 “销售”行为中关于明知的认定19-21
- 第三节 本罪因果关系的认定21-26
- 一 本罪因果关系的特点21-23
- 二 疫学因果关系在本罪中的适用23-26
- 第四章本罪犯罪停止形态的认定26-32
- 第一节 本罪既遂认定26-28
- 一 本罪抽象危险犯与行为犯之争26-27
- 二 本罪作为行为犯既遂的认定27-28
- 第二节 本罪犯罪特殊形态的认定28-32
- 一 本罪未遂的认定28-29
- 二 本罪犯罪中止的认定29-32
- 第五章 本罪与相关罪名的区别32-36
- 第一节 本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区别32-33
- 第二节 本罪与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的界限33-34
- 第三节 本罪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区别34-36
- 结论36-37
- 参考文献37-39
- 致谢3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君周;;论法官对科学证据的审查——以美国法官的看守职责为视角[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2 刘净;;食品安全犯罪的刑事立法若干问题研究[J];法学杂志;2010年11期
3 张明楷;如何理解和认定窝赃、销赃罪中的“明知”[J];法学评论;1997年02期
4 方勇;;评析“三鹿奶粉系列案”中田文华等人犯罪行为[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李莹;;《刑法修正案(八)》中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法理解析[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6 孙昌军,陈炜;新刑法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的修改与适用[J];现代法学;1998年01期
,本文编号:10647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064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