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司法适用问题探讨

发布时间:2017-10-22 16:04

  本文关键词: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司法适用问题探讨


  更多相关文章: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 客观方面 主观方面 相似犯罪


【摘要】: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是指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行为人胡乱臆造、凭空捏造或者对部分信息捕风捉影进行修改编写、夸大并使其足以被传播的可能,应认定为本罪的“编造行为”;传播行为形式具有多样性,只要行为人明知虚假恐怖信息被他人、公众、社会知晓并放任其扩散的,不论通过何种途径,即应认定为“传播行为”;传播行为不是编造行为自然的无限延伸,两行为是并列关系,具有同样法益侵害性,但不能完全撇清其存在的内在联系。虚假恐怖信息具有虚假性、欺骗性、恐怖性、紧迫性四个不可或缺的特征。“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应作为实害结果来看待,而非推定的危险结果;应综合观察引起法益侵害的场所、危害对象、社会影响程度以及引起大量社会成员心理恐慌等材料进行刑法定性,而在量刑上则根据受害人数、财物损失数量、危害次数等材料进行判断。本罪的主观罪过是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就“明知”程度上区别看待明确知晓、或者知晓、应当知晓三种情形。本罪与敲诈勒索罪存在牵连犯,在择一重罪处罚时应细分罪名的适用情形;本罪与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客体有本质性区别,两者不具有交叉关系;本罪与投放危险物质罪犯罪客体具有一致性,在既有编造、传播行为又存在投放行为情形下,通过因果关系推断实行行为,寻找定罪依据;如果先投放行为已足以引起法益侵害性,则编造、散布行为属于事后不可罚行为。
【关键词】: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 客观方面 主观方面 相似犯罪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4.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序论7-11
  • 一、选题意义7
  • 二、研究现状7-9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9
  • 四、论文结构与内容9-11
  • 第一章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立法源流11-13
  • 第一节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概念11
  • 第二节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立法源流11-13
  • 第二章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客观方面的界定13-22
  • 第一节 编造、故意传播行为的界定13-16
  • 一、编造行为的界定13-14
  • 二、故意传播行为的界定14-15
  • 三、编造和故意传播行为之间的关系15-16
  • 第二节 虚假恐怖信息的界定16-19
  • 一、虚假恐怖信息的基本内涵16-17
  • 二、虚假恐怖信息的几个特性17-19
  • 第三节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犯罪结果的界定19-22
  • 一、社会秩序的学理分析19
  • 二、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认定19-21
  • 三、对结果加重犯的认定21-22
  • 第三章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主观方面的认定22-24
  • 第一节 犯罪故意的基本理论22-23
  • 第二节 本罪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认定23-24
  • 第四章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与相似犯罪的界限24-28
  • 第一节 本罪与敲诈勒索罪的界限24-25
  • 第二节 本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25-26
  • 第三节 本罪与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的界限26-28
  • 结语28-29
  • 参考文献29-30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30-31
  • 后记3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曾丽青;;“7·23动车事件”中的政府传播行为研究[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2年05期

2 王迁;;论“网络传播行为”的界定及其侵权认定[J];信息网络安全;2006年10期

3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赖泽栋;;食品风险认知中的乐观偏差及乐观偏差下的风险信息传播行为与风险规避行为研究[A];第八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优秀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何长青 查军 薛强 黎明洁;BT传播的版权问题探析[N];中华新闻报;2007年

2 董建武 作者系陇西县委报道组组长;正确认识和处理新闻与宣传的关系[N];定西日报;2007年

3 弥勒县工商行政管理局 刘绍安;浅谈舆论在部门中的地位和作用[N];红河日报;2012年

4 滕乐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文化如何传通:认知心理学角度的解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科赞;复杂动力网络上的同步稳定性与传播行为分析[D];上海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楠;“7·23”动车事故处置中政府传播行为的案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刘晓倩;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客观方面的司法认定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3 单吟;论刑法中网络传播行为认定的若干问题[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4 张俊翠;非交互式传播行为探析[D];吉林大学;2016年

5 王琴;网络舆论形成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6 吴抒颖;环保NGO在环保行动中的新媒体动员与监督机制[D];暨南大学;2016年

7 韦克宇;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司法适用问题探讨[D];广西民族大学;2016年

8 吴琼;媒介视角下的个人表达传播行为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9 李慧超;产品伤害危机背景下消费者网络逆向传播行为机制的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10 李思敏;西安市80后同性恋群体的传播行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790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0790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e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