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疑难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8 15:07

  本文关键词: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疑难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主体 主观方面 行为方式 集资诈骗罪 民间借贷


【摘要】: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借贷领域也随之不断发展,而吸收公众存款作为筹集资金的一种主要方式,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也愈发受到关注。本文着重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五个方面的疑难问题进行探讨。 第一,对于本罪主体方面的问题进行论述,通过对主体理论上的争议进行梳理,其争议焦点在于具有吸收公众存款资格的金融机构能否成为本罪主体,通过对学者所持的不同观点进行评析,认为具有吸收公众存款资格的金融机构可以成为本罪主体。由此,本罪主体既包括不具有吸收存款能力的单位或者个人,也包括具有吸收公众存款资格的金融机构和不具有吸收公众存款资格的金融机构。第二,本罪主观方面的问题,就主观目的问题而言,主要在于成立本罪是否需要特定的信贷目的,通过对不同学者观点进行评析,,认为本罪的成立不需要具有特定目的,目的的有无并不影响本罪成立。就主观认识来说,本罪往往不涉及违法性认识错误阻却刑事责任的问题。第三,论述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行为方式问题,通过理清非法、公众、存款等相关概念,明确了本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两种行为方式的特征,其吸收行为在实质意义上是非法的、且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具有给予回报的承诺、吸收存款的对象不特定。进而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两种行为方式进行比较。对于如何认定行为达到扰乱金融秩序的程度,就行为属性说和结果属性说进行分析,认为结果属性说更为合理,行为达到扰乱了金融秩序的危害结果才能够成立本罪。第四,对本罪与集资诈骗罪、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等相关犯罪进行比较,从客体、客观方面、主观方面区分了本罪与集资诈骗罪的区别,并且结合吴英案,指出在实践中结合具体因素来加以认定;对本罪与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进行比较,较为明确的区分了本罪与相关刑事犯罪的区别。第五,从孙大午案引出本罪与民间借贷行为进行比较,从借贷利率、借款对象、吸收存款的目的以及造成的结果几个方面区分了本罪与合法的民间借贷行为;从保底条款问题、资金使用和理财问题、造成的危害性等方面,区分了本罪与委托理财行为,较为明确的区分了罪与非罪的界限。期望以上论述能够对司法实践认定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有所裨益。
【关键词】:主体 主观方面 行为方式 集资诈骗罪 民间借贷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4.33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9
  • 序言9-10
  • 一、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主体问题10-12
  • (一) 主体范围的理论争议10
  • (二) 主体范围争议的评析10-12
  • (三) 主体范围的厘定12
  • 二、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主观方面的问题12-14
  • (一) 主观目的问题12-14
  • 1. 主观目的问题的争议12-13
  • 2. 主观目的问题争议的评析13
  • 3. 主观目的问题争议的厘定13-14
  • (二) 主观认识问题14
  • 三、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行为方式问题14-18
  • (一) 非法、公众、存款等相关概念的理清15-16
  • 1. 非法的涵义15
  • 2. 公众的涵义15
  • 3. 存款的涵义15-16
  • (二) 行为方式问题16-18
  • 1. 行为方式的特征16-17
  • 2.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与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行为的比较17-18
  • 3. 如何认定行为扰乱了金融秩序18
  • 四、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相关犯罪的区分问题18-22
  • (一)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的区分问题18-21
  • 1. 集资诈骗罪概述19
  • 2.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的区别19-20
  • 3. 如何进行两罪的认定20-21
  • (二)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的区分问题21-22
  • 1. 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概述21-22
  • 2.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的区分22
  • 五、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相关民事行为的区分问题22-27
  • (一) 与民间借贷的区分23-25
  • 1. 借贷的利率23-24
  • 2. 借款的对象24
  • 3. 吸收存款的目的24
  • 4. 吸收存款造成的结果24-25
  • (二) 与委托理财的区分25-27
  • 1. 关于保底条款的问题25-26
  • 2. 关于资金使用和理财的问题26
  • 3. 关于社会危害性的问题26-27
  • 结语27-28
  • 参考文献28-30
  • 致谢30-3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伟;;关于民间非正规金融的若干分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肖晚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司法认定研究[J];东方法学;2010年05期

3 逄锦温;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中的几个问题[J];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2001年12期

4 刘松;;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司法认定[J];法治论坛;2010年03期

5 代波 ,齐沁霞;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理论缺陷及完善[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6 朱永才;朱晓东;;试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民间借贷[J];经济论坛;2006年14期

7 陈兴良;目的犯的法理探究[J];法学研究;2004年03期

8 代强;冯建勇;;关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几点思考[J];辽宁经济;2006年02期

9 董福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初探[J];辽宁警专学报;2009年06期

10 彭冰;;非法集资活动的刑法规制[J];清华法学;2009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季陵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司法认定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087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1087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c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