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刑法主客观主义之争及其辩证统一——基于哲学能动实践观视角的检视

发布时间:2018-03-13 14:33

  本文选题:刑法 切入点:主观主义 出处:《理论与改革》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刑法的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是一种辩证关系,可以通过哲学的能动实践观予以检视。刑法的主观方面是客观方面得以发生的支配力量,客观方面是主观方面的外在表现,是行为人在主观意志的驱使下对非对象性世界的改造。刑法的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统一于主观主义,主观方面是犯罪认定的核心,对行为趋向具有决定作用。刑法主客观主义的辩证统一揭示了刑法导引善的实践,贬抑恶的冒险的本质,破解了以往刑法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将主客观方面截然两分导致在刑罚对象、犯罪构成理论、行为人标准等方面的困顿与疑惑。在实践展开中,刑法通过贯彻不得已原则,坚持常识、常理、常情的客观标准,肯定行为概念中的主观意志,力陈刑法主观罪过之核心,匡正以往刑法主客观主义的偏失。
[Abstract]:The subjectivism and objectivism of criminal law is a dialectical relation, which can be examined by the active practice view of philosophy. The subjective aspect of criminal law is the dominant force which can occur in the objective aspect, and the objective aspect is the external manifestation of the subjective aspect. The subjective aspect of criminal law is the core of crime determination, and the subjectivism and objectivism of criminal law are unified in subjectivism.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doctrine of criminal law reveals the essence of the practice of guiding good in criminal law and the risk of disparaging evil. In the past, the subjectivism and objectivism of criminal law have solved the difficulties and doubts in criminal law, such as the object of punishment, the theory of constitution of the crime, the standard of the perpetrator and so on. In practice, the criminal law has carried out the principle of necessity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necessity. Adhere to the objective standards of common sense, common sense and common sense, affirm the subjective will in the concept of behavior, make clear the core of the subjective sin of criminal law, and correct the bias of the former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doctrine of criminal law.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
【基金】: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名称:刑民界限新论——基于不得已原则视角;项目编号:CYB14025
【分类号】:D914;B0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周光权;刑法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融合[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2 陈忠林;;“恶法”非法——对传统法学理论的反思[J];社会科学家;2009年02期

3 张明楷;;行为无价值论的疑问——兼与周光权教授商榷[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4 童春荣;;论刑民界限的公众认同[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少元;;近代西方刑法新旧派理论对《钦定大清刑律》的影响[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2 黄云波;;未遂犯的处罚根据——兼谈犯罪的本质[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3 刘振东;;论刑法中客观主义的合理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王振生;;未遂犯与不能犯界限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刘学峰;;论不能犯的判断[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6 赵秉志;;论不能犯与不能犯未遂问题[J];北方法学;2008年01期

7 姜涛;;追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整合——对《刑法修正案(七)》的刑事政策分析[J];北方法学;2011年01期

8 刘士心;论刑法中的事后危害行为[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刘焕奇;;刑法学视角下人身危险性涵义辨析[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10 赵秉志;;大陆法系刑法理论略述(上)[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礼华;;死刑问题探讨[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罗庆群;;论刑事庭审证据裁定对检察公诉权的制衡——以刑事审判认证为视点[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3 姚兵;;德国犯罪论体系中目的犯沿革考评[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4 郭勤;刘士心;张淼;;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理念之界定与比较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5 王牧;;论犯罪学与刑法学的科际界限[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6 郭勤;刘士心;张淼;;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理念之界定与比较研究[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7 王洁;;司法亚文化的生成基础[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8 宋长琴;朱艳萍;;从无序到有序:非监禁刑执行对接程序之规范化[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2年

9 李克锋;;论检察工作中的规范替代[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其他[C];2013年

10 尹红平;;职务犯罪刑事责任法律适用的现状及思考[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其他[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白云飞;规范化量刑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郭磊;量刑情节适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周金刚;量刑情节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薛静丽;刑罚权的动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邓多文;论刑法的合理性解释[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10 蔡军;想象竞合犯理论的批判与重构[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慧玲;论交通肇事罪的认定[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曹俊华;犯罪数额累计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任天霖;论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重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赵军;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李文聪;论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肖支浩;盗窃罪特殊形态的数额认定[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于蕾;假币犯罪司法认定若干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8 王朋;论绑架罪中的“情节较轻”[D];湘潭大学;2010年

9 刘悦丹;论侵占不法原因给付行为的定性[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李青;论抢夺罪中的抢夺行为[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福柯;苏力;;法律精神病学中“危险个人”概念的演变[J];北大法律评论;1999年02期

2 马荣春;;论犯罪构成新体系之常识、常理、常情化[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3 童春荣;徐伟;;刑事和解的立法依据——基于刑民界限之博弈信息论视角[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4 马荣春;;论刑法的常识、常情、常理化[J];清华法学;2010年01期

5 霍存福;中国传统法文化的文化性状与文化追寻──情理法的发生、发展及其命运[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03期

6 陈忠林;;“恶法”非法——对传统法学理论的反思[J];社会科学家;2009年02期

7 陈家林;;论我国刑法学中的几对基础性概念[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陈文华;;“民意”进入司法判决的基本依据——基于法哲学、法理学和司法解释视角[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莉,王晓冬;关于新时期价值观教育的辩证思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2 吴倬;“真理和价值辩证统一”的教学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02期

3 林钧昌;自由自觉性与历史社会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学习札记[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 陈仲;论“三个代表”与“三个文明”的辩证统一[J];党史文苑;2004年04期

5 曹建英;;浅论述而不作与述而有作的辩证统一[J];中国地方志;2006年05期

6 罗贤娇;;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效率与和谐的辩证统一[J];求实;2006年10期

7 陈丽萍;;设计形式是内在功能的外在显现——论形式与功能的辩证统一[J];艺术教育;2012年06期

8 耘生;分与合的辩证统一——谈谈对立统一规律问题[J];江淮论坛;1980年02期

9 黄天授;;生物进化中机能与形态的辩证统一[J];教学与研究;1980年01期

10 韦文;共产主义与人和自然的辩证统一[J];学术论坛;198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书初;王银泉;;坚持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A];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论文集[C];2001年

2 鲁献慧;曹玉涛;;科学发展观:历史观与价值观辩证统一的集中体现[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朱建中;刘秀清;;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及其内在联系[A];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易小明;吴兴顺;;正义运行发展的四大原则——从差异与同一辩证统一之角度来考察正义[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张雪梅;张进蒙;;浅析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A];学习“十六大精神”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杨长鑫;;对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几个问题的探讨[A];江苏省科社学会2000年会议论文[C];2000年

7 丁荣先;丁俏春;;论创新与继承及创新之创新(修改稿)[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8 华景伟;;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A];新境界·新成果——黑龙江省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乔敏;;贵州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贵州地域的具体体现[A];“构筑‘自觉自信自强、创先创新创优’精神高地”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吴静霞;;略论邓小平的辩证统一思想[A];伟人智慧 强国丰碑——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重九;在“辩证统一”中做到“又好又快”[N];战士报;2007年

2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人民法院院长 王文明;司法和谐要把握好辩证统一[N];人民法院报;2007年

3 尚萍;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辩证统一[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4 叶帆;改革开放: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N];人民日报;2008年

5 国务院国资委监事会九办副主任 刘春;科学发展观是科学与人文的辩证统一[N];学习时报;2011年

6 记者 张迎春 董映雪 通讯员 张勇;吉木乃县实现“多谋” “善断”辩证统一[N];亚洲中心时报(汉);2012年

7 楚奇;“为”与“位”的辩证统一[N];吉林日报;2013年

8 姜健 (江苏);实现人大监督与支持的辩证统一[N];人民代表报;2013年

9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副主编 徐绍华;坚持政治和学术标准辩证统一[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年

10 黄高成;坚持共建与共享的辩证统一[N];解放军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朱正楷;略论普遍价值的特征[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2 马英芹;试论社会发展的代价及其调控的实践基础[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艳磊;论公平与效率[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4 李彩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人的全面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5 赵志伟;邓小平公平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6 王平;论法治与德治的辩证统一[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7 陈伟华;由“仁、善”到“理、气”[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晓Pr;辩证地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067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6067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c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