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敲诈勒索罪与寻衅滋事罪的界分
本文选题:寻衅滋事罪 切入点:敲诈勒索罪 出处:《江西社会科学》2015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敲诈勒索罪与寻衅滋事罪中强拿硬要或者任意占用公私财物的行为类型存在着交集,我们可从行为人侵害的主要客体、犯罪的实施场所、有无明确的犯罪计划、犯罪对象是否特定等方面进行区分。当我们无法从客观要件区分两罪时,不能将主观目的要素作为区分两罪的绝对标准,此时按想象竞合犯的处罚原则从一重处断更能达到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据此,敲诈他人财产未达数额较大标准,但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行为可构成寻衅滋事罪;而强拿硬要他人财产数额巨大,同时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如果以敲诈勒索罪论处更能体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时,也可以定敲诈勒索罪。
[Abstract]:There is an intersection between the crime of extortion and the crime of provoking trouble and disturbance. There is an intersection of the types of behavior in which the public or private property is forcibly used or arbitrarily occupied. We can see whether there is a clear criminal plan from the main object infringed upon by the perpetrator, the place where the crime is committed, and whether there is a clear criminal plan, When we can not distinguish two crimes from objective elements, we can not take the subjective objective element as the absolute criterion to distinguish the two crimes. At this time,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punishment of imaginative co-occurrences, it is more possible to achieve the principle of adaptation of crime, responsibility and punishment. According to this principle, extortion of other people's property does not reach the larger standard, but serious disturbance of social order can constitute a crime of provoking and causing trouble. However, if the crime of extortion and extortion can reflect the principle of adaptation of crime and punishment, the crime of extortion can also be convicted of extortion when the amount of property of others is huge and the behavior of seriously disrupting social order is seriously disturbed by the crime of extortion.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犯罪控制与刑事政策研究所;河南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有组织犯罪的企业化趋势与刑事治理对策研究”(14BFX045) 2015年度“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人文社科类)”
【分类号】:D92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谢锡美,张志军;寻衅滋事罪与抢劫罪之界限探析[J];政治与法律;2004年01期
2 张明楷;;寻衅滋事罪探究(下篇)[J];政治与法律;2008年02期
3 简爱;;寻衅滋事罪与敲诈勒索罪的界分与适用——以侯某“强拿硬要”案为例的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曙光;;一种“事实关系”型行为——刑法中持有之规范论描述[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2 杨明;陈结淼;;论我国刑事法领域中弱势群体的程序保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周铭川;;片面共犯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金鑫;;人格权与公共安全的冲突——厦航黑名单案件引发的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5 赵拥军;;在规则冲突中寻求生命权紧急避险的支撑——以“大多数”语境下的行为功利主义为标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6 周舟;;新视角下的单位犯罪处罚原则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7 向宽宇;黄纯丽;;检察机关量刑监督制度刍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付强;;论犯罪特征之间的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孙绍伟;张明;;关于环境保护法立法完善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周玉文;;重大责任事故罪客体及客观方面探析[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光骏;;关于刑事和解的几个法律问题[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吕礼华;;死刑问题探讨[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乐绍光;周彬彬;;相对不起诉权监督机制探析[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熊霞;;检察职权科学配置研究——以特定重大犯罪案件检察职权的立法完善为视角[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焦艳鹏;;环境犯罪概念的再定义——兼论环境犯罪法律关系的构建基点[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郭勇;;浅论转化型抢劫[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7 夏凉;;对婚内强迫性交行为出入罪之理性探索[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8 孙云云;;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主观方面之粗探——从江苏盐城2·20水污染案入手[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9 陈仕菊;;对刑法中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几点思考[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10 张秋波;;论妨害国(边)境管理犯罪中的几个问题[A];21世纪出入境(移民)管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坤;刑事涉案财物处理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周旋;“公私财物”之内涵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白云飞;规范化量刑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青;核恐怖主义犯罪防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宋发彬;基于医患关系的医务人员法律地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周金刚;量刑情节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邵小平;著作权刑事保护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t樥,
本文编号:16290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629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