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论体系本土化完善中各元素的取舍分析
本文选题:犯罪论体系 切入点:构成要件 出处:《政治与法律》2015年08期
【摘要】:在中国犯罪论体系中,应该确立构成要件的基石地位,构成要件应包含故意、过失等主观要素。违法性阻却事由体现一种"价值冲突"、"法益衡平"原则,并非与主观要素无关,不宜只作为客观构成要件的阻却事由。罪量因素不能归位于构成要件,应该增设罪量符合性要件,以体现中国立法特色。引入期待可能性不是主张有责性独立之体系地位的理由,为消解德日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的逻辑缺陷,应删除有责性在犯罪论体系中的独立要件地位。
[Abstract]:In China's criminal theory system, the status of the cornerstone of the constitutive elements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the constitutive elements should contain subjective elements such as intent and negligence. The reason of illegal obstruction embodies a kind of "conflict of value" and the principle of "balance of legal interests", which is not independent of subjective elements. It should not be used only as the reason for obstruction of objective constitutive elements. The crime quantity factor should not be placed in the constituent element, but should be added to the crime quantity conformance element.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legisla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ossibility of expectation is not the reason for advocating the position of the independent and responsible system.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logical defects in the system of crime theory of Germany and Japan, we should delete the position of responsibility as an independent element in the system of crime theory.
【作者单位】: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公害犯罪的惩治与传统刑法理论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3BFX051)的部分研究成果
【分类号】:D9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欧锦雄;;走“平民仁道”还是“精英霸道”——现代民主法治视野下犯罪构成理论的理性选择[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 高艳东;;期待可能性理论的不可期待性[J];金陵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3 陈兴良;;构成要件:犯罪论体系核心概念的反拨与再造[J];法学研究;2011年02期
4 梁根林;;但书、罪量与扒窃入罪[J];法学研究;2013年02期
5 陈兴良;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罪量要素——立足于中国刑法的探讨[J];环球法律评论;2003年03期
6 张明楷;犯罪论体系的思考[J];政法论坛;2003年06期
7 王政勋;;定量因素在犯罪成立条件中的地位——兼论犯罪构成理论的完善[J];政法论坛;2007年04期
8 高铭暄;;论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合理性暨对中国刑法学体系的坚持[J];中国法学;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节来;;论一元性犯罪构成体系的构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宣刚;;公正司法语境下的刑事司法制度创新——一个刑事被害人视角的审视[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焦阳;;简论我国犯罪构成的改造[J];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姜涛;;法学通说: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J];北大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5 冯亚东;张丽;;期待可能性与犯罪动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张波;;论追诉时效的溯及力[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许光;;论犯罪形势与刑罚轻缓化[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黑静洁;;客观处罚条件之理论梳理与中国语境下的审视[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0年04期
9 赵林虎;;论我国刑法中犯罪定量的合理性及其模式[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张卫英;姜淑贞;;非国家工作人员构成受贿罪共犯若干问题的探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程细平;;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和谐社会教育政策的价值追求[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黄华生;罗鹏飞;原静;;刑事政策概念辨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3 刘守芬;王琪;;从犯罪学角度观察计算机网络犯罪的主要形态[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刘守芬;王琪;;从犯罪学角度观察计算机网络犯罪的主要形态[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5 荣学磊;;死刑适用中生死界线的探寻:立场、方法与规则[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2年
6 陈勇;;比较视野下的我国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2辑)[C];2011年
7 陈和华;;论犯罪动机[A];中国犯罪学年会论文集(2010年度)[C];2010年
8 李晓明;;论马克思主义的犯罪观[A];中国犯罪学年会论文集(2011年度)[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王青;核恐怖主义犯罪防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颜海燕;违反国际人道法犯罪的个人刑事责任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5 肖晚祥;期待可能性理论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6 张红昌;论财产罪中的占有[D];武汉大学;2011年
7 蔡军;想象竞合犯理论的批判与重构[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8 周雪梅;刑事犯罪与民事侵权比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9 徐静;合同诈骗罪司法认定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牛锋;民刑法关联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朗;犯罪的二次性违法属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任天霖;论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重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史兰芳;被胁迫行为之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陈有限;论我国刑法中的加重情节[D];湘潭大学;2010年
5 文溪;逃税罪疑难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孙勤龙;盗窃转化抢劫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赵胜;抢劫罪基本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8 章仲礼;牵连犯问题初探[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9 张剑锋;转化型抢劫罪的若干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高颖;被害人承诺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军男;;德日构成要件理论的嬗变——贝林及其之后的理论发展[J];当代法学;2009年06期
2 李居全;也论我国刑法中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与储槐植教授和汪永乐博士商榷[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3 欧爱民;;我国犯罪概念的宪法学透视[J];法商研究;2006年04期
4 储槐植;张永红;;刑法第13条但书与刑法结构——以系统论为视角[J];法学家;2002年06期
5 陈兴良;;四要件:没有构成要件的犯罪构成[J];法学家;2010年01期
6 刘之雄;论犯罪构成的情节要求[J];法学评论;2003年01期
7 张明楷;“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的适用界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1期
8 陈兴良;社会危害性理论——一个反思性检讨[J];法学研究;2000年01期
9 储槐植,汪永乐;再论我国刑法中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J];法学研究;2000年02期
10 王尚新;关于刑法情节显著轻微规定的思考[J];法学研究;2001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改之;郭献朝;;两大法系犯罪论体系的比较与借鉴[J];法学论坛;2006年01期
2 陈家林;;犯罪论体系之演变[J];刑法论丛;2009年03期
3 郭莉;;犯罪论体系方法论比较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4 杨志国;;德国犯罪论体系演变的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背景[J];政治与法律;2010年07期
5 塔娜;;论刑事诉讼视野下的犯罪论体系[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年05期
6 唐旭;;简析两大法系犯罪论体系的基本内容[J];东方企业文化;2013年19期
7 张明楷;犯罪论体系的思考[J];政法论坛;2003年06期
8 郑军男,齐玉祥;德日犯罪论体系思维模式探究[J];当代法学;2004年02期
9 黄伟明;理论比较中的“平台”意识构建——犯罪论体系的可比性探讨[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陈劲阳;新康德主义与新古典犯罪论体系[J];当代法学;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姚兵;;德国犯罪论体系中目的犯沿革考评[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陈兴良;三阶层犯罪论体系具有方法论意义[N];检察日报;2014年
2 林燕;犯罪论体系:阶层化改造或成趋势[N];检察日报;2009年
3 华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吴情树;正反统一:构建犯罪论体系的主导思维[N];检察日报;2012年
4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 杨志国;犯罪成立理论需要哲学视角[N];检察日报;2010年
5 潘玮;“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实践意义[N];江苏法制报;2010年
6 华侨大学法学院 吴情树;“我们”的法学从何处来[N];检察日报;2009年
7 北京大学法学院 王华伟;打破犯罪论与刑罚论的藩篱[N];检察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充;犯罪论体系本质论纲[D];吉林大学;2005年
2 李海峰;犯罪论体系的司法应用[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3 陈劲阳;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思想根基追问[D];吉林大学;2006年
4 丁芝华;刑法中的不法原理导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勇;刑法教义学视角下的犯罪论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饶t,
本文编号:16682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668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