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中共同犯罪人认定标准比较研究
本文选题:共同犯罪人 切入点:多主体说 出处:《法商研究》2015年01期
【摘要】:如何确立共同犯罪人的认定标准是共同犯罪理论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现有理论主要围绕行为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正犯"展开,这种做法虽然能在形式上解决共同犯罪与罪刑法定原则之间的冲突问题,但是不能提供合理说明所有共同犯罪人刑事责任根据的认定标准。以共同犯罪人认定标准为中心,对德国、意大利和我国相关理论的发展路径进行梳理发现,用"行为人利用、控制(包括他人行为在内)的客观条件符合犯罪构成要件"作为共同犯罪人的认定标准可以解决上述相关的问题。
[Abstract]:How to establish the standard of joint offender is the core problem that must be solved in the theory of joint crime.The existing theories mainly revolve around the "principal offender" whose behavior conforms to the constitutive elements of a crime, although this approach can solv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principle of joint crime and the principle of legality in a formal way.But can not provide reasonable explanation of the criminal liability of all joint offenders on the basis of the criteria.Taking the criterion of joint offender identification as the center, this paper combs and finds out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relevant theories in Germany, Italy and China.The objective conditions of control (including the behavior of others) accord with the elements of the crime. As the criterion of the joint offender, the above related problems can be solved.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项目(14Z102050009)
【分类号】:D9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马克昌;;论教唆犯[J];法律学习与研究;1987年05期
2 伍柳村;;试论教唆犯的二重性[J];法学研究;1982年01期
3 陈家林;;正犯体系与正犯概念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01期
4 张志愿;;论我国刑法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J];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发民;徐光华;;罪刑法定视野下的禁止类推之解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2 张训;;打开刑法之门——评刑法学家陈兴良教授的学术情怀[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3 赵运锋;;刑事政策对刑法解释的影响及反思[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4 何承斌;;试论人权的刑法保障的若干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周铭川;;片面共犯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江伟;片面共犯的成立范围与处罚依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王洪坤;;期待可能性理论引入我国刑法之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8 龚红卫;;嫖宿幼女罪应重新置于强奸罪条款[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刘学峰;;论不能犯的判断[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10 梁根林;;中国死刑控制论纲——立足于具体国情的制度设计[J];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望原;邹兵;;试论民事赔偿对不起诉的影响和具体适用[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孙日华;;警察如何解释?——从“邓玉娇案”引发的思考[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刘宪权;吴允锋;;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刑法新理念的建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4 姚兵;;德国犯罪论体系中目的犯沿革考评[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5 康树华;张小虎;;董必武的刑事政策思想[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二辑)[C];2003年
6 孟红;;民法意义上的所有权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之关系浅析——以盗窃行为为例[A];财产权与行政法保护——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苏明月;;不同平台上的不同“犯罪”——刑法中的、刑法学上的、犯罪学上的犯罪概念辨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许发民;;论犯罪的生成机理——犯罪生成的社会学分析[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9 张秀玲;;社会弱势群体的弱势——犯罪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分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游伟;谢锡美;;法治视野下的“严打”刑事政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坤;刑事涉案财物处理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白云飞;规范化量刑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俊华;犯罪数额累计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杨小强;对我国资格刑的分析与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陈婧;不作为犯的理论研究与立法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王金业;论独立教唆罪的设立[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6 宋晓龙;论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来源[D];湘潭大学;2009年
7 余胜;认罪从宽制度刍议[D];湘潭大学;2009年
8 陈庆新;论教唆犯的性质[D];湘潭大学;2010年
9 李文明;我国环境犯罪危险犯的立法探讨[D];湘潭大学;2010年
10 范登殿;合同诈骗罪中“合同”概念之解析[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余淦才;;试论教唆犯的刑事责任[J];安徽大学学报;198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志轩;;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标准与立法完善[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郝守才;;共同犯罪人分类模式的比较与优化[J];现代法学;2007年05期
3 黄广进;;中国内地与澳门刑法中共同犯罪人分类比较研究[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4 杨会新;徐留成;;共同犯罪人分类的重新划分[J];人民检察;2010年23期
5 张敏婷;;我国刑法中共同犯罪人分类存在的问题及破解思路[J];法制与社会;2011年33期
6 张海梅;;我国海峡两岸共同犯罪人分类标准之比较[J];知识经济;2012年18期
7 张海梅;;我国台湾地区共同犯罪人分类标准研究[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2年10期
8 陈兴良;;共同犯罪人分类的比较研究[J];法律学习与研究;1988年03期
9 徐展豪;刘新锋;;寻衅滋事致人死亡如何确定共同犯罪人刑事责任[J];人民检察;2009年13期
10 胡家贵;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探析[J];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王雷;共同犯罪人应否对加重结果负责[N];江苏法制报;2013年
2 沈 言;如何认定共同犯罪人的地位、作用[N];人民法院报;2006年
3 王宝奇邋周立武;与分赃数额不一致时 贪污数额如何认定[N];江苏经济报;2007年
4 国家检察官学院副教授 朱丽欣;贪污共犯均应对贪污总额负刑事责任[N];检察日报;2007年
5 王喜科;本案该如何处罚[N];人民法院报;2001年
6 刘惊涛;未实行强奸行为的共同犯罪人能否认定为犯罪既遂[N];人民法院报;2005年
7 本报法律顾问;许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N];人民公安报;2002年
8 李成明;共犯应否对同伙“吃独食”行为负责[N];江苏经济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世伟;论共犯的二重性[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陈晓红;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标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2 殷晓昕;共同犯罪人种类划分的再思考[D];山东大学;2006年
3 郭玮;论共犯脱离理论在我国刑法上的适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4 李艳秋;论共犯的脱离[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5 刘庆腾;组织犯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6 李自刚;雇佣犯罪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7 蒋验军;共犯脱离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刘雪妍;浅析教唆犯罪[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016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701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