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共谋共同正犯否定论

发布时间:2018-04-09 23:32

  本文选题:共谋共同正犯 切入点:正犯 出处:《政治与法律》2015年05期


【摘要】:共谋共同正犯是日本刑法理论特有的概念,它是古典犯罪论体系、限缩的行为人概念以及正犯与共犯区分的形式客观说的综合产物。承认共谋共同正犯的概念将会导致正犯与共犯的区分界限更趋于模糊,甚至使该界限的成立变得不可能,进而适用这一理论的后果是导致正犯认定的宽泛。在采区分制和犯罪事实支配说的前提下,共谋共同正犯概念的功能可由意思支配(间接正犯)和功能支配(共同正犯)承载,除此之外,原先被认定为共谋共同正犯的情形只能作为共犯处理。共谋共同正犯概念无法被整合在区分制共犯体系的理论框架中,我国刑法理论不必也不应采用这一概念。
[Abstract]:Collusive coprincipals is the unique concept of Japanese criminal law theory, it is the classic criminal theory system, the integrated product concept and distinguish the shrinkage of the perpetrator and accomplice form objective said. The concept of recognition will lead to collusive coprincipals principaloffender distinction more vague, and eve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oundaries become impossible then, for the consequences of this theory is the result of identification. In the premise of broad criminal system and mining tatherrschaft said, collusive coprincipals concept function by means control (indirect principal) and control function (coprincipals) carrying, in addition, had previously been identified as collusive coprincipals. Only as an accomplice. Collusive coprincipals concept cannot be integrated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theory system of complicity system in China's criminal law theory need not and should not be using this concept.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陈毅坚;;“共谋共同正犯”——一个多余的法范畴[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2 林亚刚;共谋共同正犯问题研究[J];法学评论;2001年04期

3 刘艳红;;共谋共同正犯的理论误区及其原因[J];法学;2012年11期

4 刘艳红;;共谋共同正犯论[J];中国法学;2012年06期

5 周光权;;价值判断与中国刑法学知识转型[J];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6 刘明祥;;论中国特色的犯罪参与体系[J];中国法学;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中东;;法学层面上的刑罚裁量根据[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2 颜良伟;陈慰星;;侵权责任成立要件新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3 张训;;论民生刑法的出场——受达顿《中国的规制与惩罚:从父权社会到民权社会》的启迪[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4 周铭川;;片面共犯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冯凡英;;也论“片面共犯”[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吴寿东,焦方红;略论正当防卫的有关问题[J];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7 朱志峰;;“携带凶器抢夺”的定性分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陈兴良;;犯罪:规范与事实的双重视角及其分野[J];北大法律评论;2000年02期

9 陈毅坚;;“共谋共同正犯”——一个多余的法范畴[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10 屈茂辉;;论民法上的注意义务[J];北方法学;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志;;论过失共同犯罪[A];2005年贵州省法学会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文;杜宇;;自然犯、法定犯分类的理论反思——以正当性为基点的展开[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3 张远煌;;犯罪理念之确立——犯罪概念的刑法学与犯罪学比较分析[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4 岳平;;犯罪学层面上的反思——黑社会犯罪[A];犯罪学论丛(第二卷)[C];2004年

5 楼伯坤;;比较视野中的犯罪行为——兼论犯罪行为学的诞生[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6 张凌;王拓;;被害人过错的刑事法机能[A];犯罪学论丛(第七卷)[C];2009年

7 杨元忠;;论单位犯罪的分类认定——以我国现行刑法为基础的考察分析[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2年

8 肖祥云;;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4辑)[C];2006年

9 李文祥;;论外国刑法中的监督过失[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刑事法律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10 楼伯坤;;论犯罪行为学的研究体系——以犯罪学与刑法学的衔接为目标[A];中国犯罪学年会论文集(2011年度)[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汤媛媛;保险法近因原则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颜海燕;违反国际人道法犯罪的个人刑事责任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6 肖晚祥;期待可能性理论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7 李林;危险犯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8 邓多文;论刑法的合理性解释[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9 张磊;以票控税模式下普通发票管理中的犯罪认定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胡志军;刑罚功能新论[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昀;废物污染环境犯罪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2 陈军;监督管理过失犯罪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马朗;犯罪的二次性违法属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任天霖;论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重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肖支浩;盗窃罪特殊形态的数额认定[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刘悦丹;论侵占不法原因给付行为的定性[D];湘潭大学;2010年

7 陈振光;刑法疫学因果关系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8 陈庆新;论教唆犯的性质[D];湘潭大学;2010年

9 马树勇;雇佣犯罪司法难点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邹鸿泰;非法用工的刑法规制[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北海;;犯罪事实支配理论之适用范围[J];北方法学;2011年05期

2 陈兴良;;构成要件论:从贝林到特拉伊宁[J];比较法研究;2011年04期

3 江溯;;关于单一正犯体系的若干辩驳[J];当代法学;2011年05期

4 林亚刚;共同正犯相关问题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5 陈家林;;析共同正犯的几个问题[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西原春夫;陈家林;;构成要件的概念与构成要件的理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7 刘洪;;两类犯罪参与体系理论比较研究——兼评我国刑法的犯罪参与体系[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5期

8 刘士心;;论间接正犯之范围[J];法商研究;2006年03期

9 张明楷;行为结构与犯罪构成体系——兼谈行为科学与刑法学的区别[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10 克劳斯·罗克辛;王世洲;;德国犯罪原理的发展与现代趋势[J];法学家;2007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方忠良 王伟;[N];检察日报;2003年

2 案例编写人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沈言;[N];人民法院报;2010年

3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郭寅 黄伯青;[N];人民法院报;2010年

4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人民法院 邱晓虎 罗真;[N];人民法院报;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冈本洋一;宋文华;;共谋共同正犯论的现状与问题[J];山东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0期

2 林亚刚;共谋共同正犯问题研究[J];法学评论;2001年04期

3 唐立枫;沈钊梁;;共谋共同正犯的理论根基及前瞻[J];法制与社会;2008年04期

4 邹岿;;共谋共同正犯与相关共犯形态的关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S2期

5 章盼;;共谋共同正犯成立范围初探[J];人民检察;2010年03期

6 陈毅坚;;“共谋共同正犯”——一个多余的法范畴[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7 刘艳红;;共谋共同正犯的理论误区及其原因[J];法学;2012年11期

8 刘艳红;;共谋共同正犯论[J];中国法学;2012年06期

9 王志祥;韩雪;;论共谋共同正犯概念在我国刑法中的确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10 陈珊珊;;论共谋共同正犯——以德日学说比较为中心[J];时代法学;2006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崔小芳;共谋共同正犯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许常海;组织犯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3 张贞;论共同正犯[D];黑龙江大学;2008年

4 张磊;共同正犯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5 王金龙;共同正犯若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孙廷然;共同正犯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286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7286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3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