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炫耀、功能检视与规制应对——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符号化样态及其治理启示
本文选题:黑社会性质组织 + 符号化样态 ; 参考:《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摘要】:在国家保持高压打击态势的背景下,黑社会性质组织出现了采用"劣迹化"身份、"脸谱化"形象、"模式化"举止和"表演化"仪式等符号化样态以取代传统暴力特征的演进。符号化样态的运用,具有对内黏合成员的整合功能、对外塑造实力的威慑功能,以及降低刑事惩治风险的规避功能。就刑事治理而言,首先,在刑事立法层面,可考虑以"黑社会组织"一词统一指称涉黑犯罪组织,并将符号化样态纳入黑社会组织认定标准作为近期方案,将择机制定《反黑社会组织法》作为远期方案。其次,在刑事司法层面应摒弃黑社会组织必须具有暴力性的狭隘认识,对采取符号化样态的黑社会性质组织依法适用刑罚。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ate maintaining the situation of high pressure and crackdown, the underworld organizations have adopted the identity of "bad", "face", "pattern" behavior and "performing" ceremony to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olution of violence.The use of symbolic patterns has the functions of integrating the internal members, establishing the external strength, and reducing the risk of criminal punishment.As far as criminal governance is concerned, first of all, at the level of criminal legislation, consideration can be given to using the term "triad organization" as a unified reference to a criminal organization involved in criminal activities, and to include symbolized patterns in the identification standard of triad organizations as a short-term scheme.Will choose the opportunity to formulate the anti-triad organic law as a long-term plan.Secondly, in the criminal justice level, we should abandon the narrow understanding that the underworld organizations must be violent, and apply the penalty according to the law to the underworld organizations that adopt the symbolic pattern.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明华,王政勋;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04期
2 李春华;试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特征的界定[J];公安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3 陈学宁;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构成与认定[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12期
4 张金龙;识别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J];中国律师;2001年11期
5 黄永常;试论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认定[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06期
6 陈伦召;勿滥用“黑社会”[J];检察实践;2001年04期
7 李力;当前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滋生、发展的条件及防治对策[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李春华;黑社会性质组织特征的二元界定[J];公安研究;2001年07期
9 黄京平;石磊;;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法律性质和特征[J];法学家;2001年06期
10 卢军;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产生的原因及特征[J];公安教育;200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沅沅;;准确把握黑社会性质组织概念 全面防控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2 陈勇;;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与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3 黄京平;石磊;;试论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几个问题[A];“严打”政策法律问题研究[C];2002年
4 郜尔彬;;浅析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法律特征[A];贵州省2004年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名湖;陈娟;;黑社会性质组织与保护伞[A];中国犯罪学年会论文集(2010年度)[C];2010年
6 王钧;;“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法学注释[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7 武和平;;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8 单民;周洪波;;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疑难问题探讨[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刘岳;;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法律特征的实践把握[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赵延波;;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A];“严打”政策法律问题研究[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沈雪梅;打击黑恶势力再掀凌厉攻势[N];南通日报;2007年
2 记者 王青山;我省已侦办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件40起[N];四川日报;2009年
3 北京市东卫律师事务所 戴福;“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行为特征和结果特征[N];人民法院报;2009年
4 赵长青 黄常明 潘祥均;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泛化问题亟待解决[N];检察日报;2003年
5 林劲标 白全安 马振军;深圳最大涉境外黑社会性质组织案开庭[N];人民法院报;2012年
6 黄建远;“打黑除恶”的可鉴之作[N];法制日报;2004年
7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张明楷;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本质特征[N];检察日报;2002年
8 胡志坚;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与集团犯罪之异同[N];检察日报;2002年
9 蒋毅;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应归入渎职罪[N];检察日报;2006年
10 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一庭;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认定和处理[N];人民法院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任永前;西北地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2 陈佳佳;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司法认定[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欣;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罪[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2 付卫平;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经济基础及其规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3 叶静;黑社会性质组织:中心与边缘[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4 王兵;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法律特征[D];郑州大学;2010年
5 董正方;黑社会性质组织若干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李高峰;黑社会性质组织认定的疑难问题研析[D];西南大学;2011年
7 巩小明;黑社会性质组织认定相关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刘毅;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认定[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卢祖锋;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界定[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10 王楠;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界定[D];郑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621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762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