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模糊罪过说之提倡——以污染环境罪为切入点

发布时间:2018-04-23 11:43

  本文选题:污染环境罪 + 罪过形式 ; 参考:《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7年06期


【摘要】: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与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均存在过失说、故意说以及双重罪过说之争。故意说着眼于排污行为,过失说着力于严重污染环境的结果。为严密刑事法网,提高追诉效率,应认为无论故意排污还是过失泄漏,不管对结果持故意还是过失态度,均成立污染环境罪,即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为一种模糊罪过,类似于结果加重犯中的至少过失。法定犯的故意与过失之间的伦理谴责性差异不大,故严格区分故意与过失的传统观点已经不能适应法定犯时代的要求。法定犯中"造成严重后果"、"造成重大损失"之类的规定,是我国"立法定性又定量"的立法模式以及刑罚与行政处罚二元处罚模式的特殊体现,旨在限制刑罚处罚范围。如果无需处罚过失违规的情形,可以认为罪过形式属于结果型模糊罪过,如丢失枪支不报罪、违法发放贷款罪;如果出于重大公共利益的考虑,值得规制过失违规的情形,罪过形式则为行为与结果型模糊罪过,如污染环境罪、滥用职权罪。
[Abstract]:The crime of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 and the crime of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both have the theory of fault, the theory of intention and the argument of double guilt. The theory of negligence focuses on the result of serious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criminal law network and improve the prosecution efficiency, it should be considered that the crime of polluting the environment, that is, the guilty form of the crime of polluting the environment is a kind of vague crime, no matter whether the intentional discharge or the negligent leakage, whether the result is intentional or negligent, is regarded as the crime of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Similar to at least a fault in a consequential aggravated offence. There is not much difference in ethical condemnation between intentional and negligent statutory offense, so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strictly distinguishing intent from negligence can no longer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ra of statutory offense. The provisions of "causing serious consequences" and "causing heavy losses" in statutory offences are the special embodiment of the legislative mode of "legislatio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d the dual punishment mode of punishment and 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 aiming at limiting the scope of punishment. If there is no need to punish the case of negligent violation, the form of the offence may be regarded as a result type of vague crime, such as the crime of not reporting the loss of a gun, and the crime of illegally issuing loans; if the case is worth regulating for reasons of great public interest, the case of negligent violation may be regulated. The form of crime is behavior and result of vague crime, such as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buse of power crime.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法学院;
【基金】:中国法学会2016年度部级法学研究课题(CLS(2016)D52)“污染环境罪适用研究”
【分类号】:D92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超;;论污染环境罪的立法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3年29期

2 张学辉;在《刑法》中确立污染环境罪的思考[J];环境导报;1995年05期

3 ;倾倒工业废酸涉嫌污染环境罪[J];共产党员;2011年12期

4 井江;;从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到污染环境罪:一个新时代的到来?[J];绿色视野;2012年04期

5 黄元庆;污染环境罪的一些思考[J];山东环境;2002年01期

6 陈庆;孙力;;有关污染环境罪的法律思考——兼论《刑法修正案(八)》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修改[J];理论探索;2011年03期

7 冯军;;污染环境罪若干问题探讨[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郭丰利;黄昶生;;论污染环境罪中的缓刑适用[J];人民论坛;2012年20期

9 周海浪;;污染环境罪的主观责任探疑[J];人民司法;2012年23期

10 陈君;;对《刑法修正案(八)》关于污染环境罪规定的理解与探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皮勇;刘俊;;污染环境罪的犯罪客体及其危害结果问题[A];生态文明的法制保障——2013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先明;十四种情形下将触犯污染环境罪[N];人民法院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周迎久 通讯员 王锦慧;河北首例污染环境罪嫌犯被刑拘[N];中国环境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王颖春;污染环境罪量刑门槛降低[N];中国证券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丁国锋 本报通讯员 成媛;江苏宣判首例“污染环境罪”案件[N];法制日报;2013年

5 唐彬;首宗污染环境罪案的一个深刻启示[N];东莞日报;2014年

6 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检察院 张庆立;完善污染环境罪的三点建议[N];检察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李娜 袁定波;污染环境罪不足以扭转污染日趋严峻困局[N];法制日报;2011年

8 职员 王捷;首例“污染环境罪”开启环保法治时代[N];企业家日报;2013年

9 江西省于都县环保局 刘远飞;谨防严重污染环境罪求刑门槛过高[N];中国环境报;2010年

10 舒锐;擦亮严惩污染环境罪的刑罚利刃[N];福建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晶晶;污染环境罪认定疑难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2 曾瑾;污染环境罪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2年

3 容宁;污染环境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4 徐帅;污染环境罪主客观认定中的相关问题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5 吴世晓;污染环境罪构成要件相关问题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6 翁元元;污染环境罪危险犯设立的探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5年

7 王丹;污染环境罪在司法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对策[D];延边大学;2015年

8 井宇欣;污染环境罪问题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9 刘乃嘉;论我国污染环境罪的立法完善[D];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10 张娟;污染环境罪法律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918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7918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8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