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概念的分层含义与阶层犯罪论体系的再宣扬——以“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规范理解为切入
本文选题:间接正犯 + 教唆犯 ; 参考:《法学评论》2015年02期
【摘要】:教唆14周岁的未成年人盗窃的,对教唆者能否适用"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之刑法规定?如认为14周岁者未达到盗窃罪的刑事责任年龄因此不可能犯盗窃罪从而排除该规定之适用,则对教唆者只能按单独犯罪处理。但这在定罪和量刑上都有不妥。有必要区分"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与"利用"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并且在前者的场合肯定教唆者与被教唆者之间成立共同犯罪。客观意义上的犯罪(违法意义上的犯罪)概念,既有助于理论研究的丰富与深入,也有助于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解决。要想肯定"犯罪"概念的不同含义,不能指望平面四要件体系,而唯有在犯罪成立条件上采取区分违法与有责的阶层体系。
[Abstract]:If the instigator is instigating 14 year old minors to steal, can the instigator be able to apply the criminal law of "to instigate a person under the age of eighteen years of age, and should be given a heavier punishment"? If the age of 14 years old is not able to commit the criminal offense of larceny so that it is impossible to commit theft to exclud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egulation, the instigator can only be dealt with by a separate crime. However, it is inappropriate in convictions and sentencing. It is necessary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instigation of a person under the age of eighteen and the crime of "using" a person under the age of eighteen. And in the former, the instigator and the instigator have committed a common crime. The concept of an objective crime (offense in the sense of violation of law) is helpful to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order to affirm the different meanings of the concept of "crime", we can not count on the four elements of the plane, but only to distinguish the illegal and responsible stratum system on the condition of the crime.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分类号】:D924.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宣炳昭,叶良芳;中国大陆刑法和澳门刑法中共同犯罪比较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2 黎宏;;论中立的诈骗帮助行为之定性[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3 陈兴良;;但书规定的法理考察[J];法学家;2014年04期
4 王昭武;;犯罪的本质特征与但书的机能及其适用[J];法学家;2014年04期
5 郝守才;论独立教唆犯[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6 黎宏;;我国犯罪构成体系不必重构[J];法学研究;2006年01期
7 杨金彪;;刑法共犯规定对共犯从属性说的贯彻[J];法学论坛;2006年04期
8 张明楷;犯罪构成理论的课题[J];环球法律评论;2003年03期
9 肖吕宝;;论我国刑法中间接实行犯的性质[J];政治与法律;2008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云波;;未遂犯的处罚根据——兼谈犯罪的本质[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2 周铭川;;片面共犯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梅锦;;论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完善——以不同犯罪论体系的比较为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陆诗忠;;对我国“犯罪既遂标准说”的反思——“犯罪对象侵害说”之倡导[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5 刘大元;挪用公款罪共犯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6 郭超;;关于结果犯未遂形态的几个问题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唐世月,贺志军;中、德污染环境犯罪的若干问题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8 李凌;;结合犯替代包容犯与转化犯的立法可能性探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王洪龙;;试论刑法中正当业务行为的类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付强;;论犯罪特征之间的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党惠娟;;试论环境犯罪客体的界定及刑法规范的相关完善[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郭俊峰;;以社会危害结果判定危险物品肇事罪与非法制造爆炸物罪的定性[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3 李欣;;网络犯罪问题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4 莫洪宪;彭文华;;犯罪特性与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以性犯罪为例谈犯罪学研究与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建设[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5 李萍;;论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运用——以“抢劫致人死亡”的认定为视角[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6 莫洪宪;彭文华;;犯罪特性与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以性犯罪为例谈犯罪学研究与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建设[A];犯罪学论丛(第六卷)[C];2008年
7 王卓;;浅谈企业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防范[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8 张俊霞;;论网络信息著作权的刑法保护[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9 肖祥云;;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4辑)[C];2006年
10 高德胜;;论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基本构成[A];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2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刘忠;《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视域下私营部门利益冲突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8 张彩红;竞技体育犯罪法律治理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9 李林;危险犯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10 邓多文;论刑法的合理性解释[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慧玲;论交通肇事罪的认定[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余家恺;组织犯的诠释基础与刑事责任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曹俊华;犯罪数额累计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仇晓静;数罪并罚类型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孙凌凤;酌定量刑情节新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任天霖;论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重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冯云;刑法中的伪造行为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单莹;玩忽职守型渎职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汪菁菁;破坏监管秩序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政勋;论社会危害性的地位[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樊文;罪刑法定与社会危害性的冲突——兼析新刑法第13条关于犯罪的概念[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3 张伟;;试论帮助犯的因果关系[J];海峡法学;2010年02期
4 黎宏;罪刑法定原则下犯罪的概念及其特征——犯罪概念新解[J];法学评论;2002年04期
5 刘之雄;论犯罪构成的情节要求[J];法学评论;2003年01期
6 付立庆;善待罪刑法定——以我国刑法第三条之检讨为切入点[J];法学评论;2005年03期
7 苏青;;社会危害性理论的反思与改造——以法益视角为进路[J];法学评论;2011年03期
8 苏彩霞;刘志伟;;混合的犯罪概念之提倡——兼与陈兴良教授商榷[J];法学;2006年03期
9 李翔;;从“但书”条款适用看司法如何遵循立法[J];法学;2011年07期
10 谢杰;;“但书”是对抽象危险犯进行适用性限制的唯一根据[J];法学;2011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凯;张殿军;;间接正犯之错误探析[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郝伏晨;;间接正犯问题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07年11期
3 严丽丽;;间接正犯类型研究[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年01期
4 王振;武立松;;论间接正犯概念的扩张——正犯后正犯[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5 肖志锋;;间接正犯若干问题探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保建明;李志民;;论间接正犯的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J];法制与社会;2009年28期
7 程霞;;间接正犯问题综述[J];改革与开放;2010年12期
8 蔡新苗;马玉美;;间接正犯概念及其成立范围的比较研究[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9 李鑫;;浅析间接正犯的若干问题[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年10期
10 郑清;;现行刑法框架下间接正犯问题研究[J];福建法学;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马荣春;李君兰;;也论间接正犯[A];当代法学论坛(2007年第3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沈海平;强迫他人犯罪不等于间接正犯[N];检察日报;2005年
2 黎宏;本案构成强奸罪的间接正犯[N];检察日报;2005年
3 陈鹏展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轮奸是否以成立共同犯罪为前提[N];人民法院报;2006年
4 宋峰;强迫他人犯罪的行为如何定性[N];检察日报;2005年
5 哈尔滨市道外区人民检察院 徐丹 陈宝琨 郭凤春;教唆未成年人盗窃家中财物是否构成犯罪[N];检察日报;2009年
6 陈洪兵 周春荣;教唆帮助自杀是否构成犯罪[N];人民法院报;2007年
7 蔡丽明 朱铁军;本案该如何定性[N];人民法院报;2005年
8 徐建东;保险诈骗罪间接正犯的认定[N];江苏经济报;2005年
9 徐建东;保险诈骗罪间接正犯的认定[N];人民法院报;2005年
10 案例编写人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沈言;不具特定身份人不成立保险诈骗罪的间接正犯[N];人民法院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洪征;间接正犯基本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2 孙晓婷;论间接正犯[D];山东大学;2009年
3 李俊;论间接正犯[D];河南大学;2010年
4 金磊;间接正犯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5 王茹;间接正犯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6 游濠;间接正犯问题初探[D];湖南大学;2010年
7 高哲琳;间接正犯的探析[D];河南大学;2011年
8 韩建祥;间接正犯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陈志刚;间接正犯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10 杨丰吉;间接正犯概念之分析[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本文编号:18127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812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