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论故意程度对死刑的限制适用

发布时间:2018-07-22 20:45
【摘要】:故意程度是故意犯罪中的重要酌定量刑情节,其对于限制死刑的适用有重要作用。判断故意程度对死刑裁量的影响,应重点考察故意之类型、预谋形成时间之长短、有无受外部刺激而产生激情犯意、有无受引诱产生犯意等因素。一般情况下,系间接故意犯罪情形的,应尽量不适用死刑立即执行。系预谋故意犯罪情形的,不能排除死刑包括死刑立即执行的适用,但需分析预谋的时间长短及形成情况区别待之,在刑罚裁量时宜酌情留有余地。系激情犯罪情形的,通常也不应适用死刑立即执行。存在犯意引诱或者促成犯罪情形的,不应适用死刑立即执行;若存在"双重引诱"情形,则不应适用死刑。
[Abstract]:The degree of intent is an important discretionary circumstance in intentional crime,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stricting the application of death penalty. To judge the influence of intentional degree on death penalty discretion, we should focus on the types of intention, the length of premeditated formation time, whether there are external stimuli to produce passion and criminal intention, whether or not to be tempted to produce criminal intent, and so on. In general, the death penalty should not be applied immediately if it is an indirect intentional crime. In the case of intentional premeditated crime, the death penalty, includ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can not be excluded, but the time and formation of the premeditated plan should be analyzed and the circumstances should be different, leaving room for the discretion of the penalty. In the case of crimes of passion, the death penalty should not normally be applied immediately. The death penalty shall not be applied immediately if there is a case of criminal intent inducing or facilitating a crime; if there is a case of "double inducement", the death penalty shall not be applied.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基金】:2013年度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课题“中国特色前科消灭制度构建研究”(13SFB3013)
【分类号】:D92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云波;;未遂犯的处罚根据——兼谈犯罪的本质[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2 周铭川;;片面共犯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陆诗忠;;对我国“犯罪既遂标准说”的反思——“犯罪对象侵害说”之倡导[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4 刘大元;挪用公款罪共犯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5 郭超;;关于结果犯未遂形态的几个问题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唐世月,贺志军;中、德污染环境犯罪的若干问题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7 李凌;;结合犯替代包容犯与转化犯的立法可能性探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王洪龙;;试论刑法中正当业务行为的类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付强;;论犯罪特征之间的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尹卫华;王贤文;;论危险犯的积极中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党惠娟;;试论环境犯罪客体的界定及刑法规范的相关完善[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郭俊峰;;以社会危害结果判定危险物品肇事罪与非法制造爆炸物罪的定性[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3 李欣;;网络犯罪问题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4 莫洪宪;彭文华;;犯罪特性与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以性犯罪为例谈犯罪学研究与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建设[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5 李萍;;论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运用——以“抢劫致人死亡”的认定为视角[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6 莫洪宪;彭文华;;犯罪特性与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以性犯罪为例谈犯罪学研究与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建设[A];犯罪学论丛(第六卷)[C];2008年

7 王卓;;浅谈企业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防范[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8 张俊霞;;论网络信息著作权的刑法保护[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9 肖祥云;;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4辑)[C];2006年

10 高德胜;;论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基本构成[A];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2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刘忠;《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视域下私营部门利益冲突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7 张彩红;竞技体育犯罪法律治理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8 李林;危险犯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9 邓多文;论刑法的合理性解释[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10 张红昌;论财产罪中的占有[D];武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慧玲;论交通肇事罪的认定[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余家恺;组织犯的诠释基础与刑事责任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曹俊华;犯罪数额累计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仇晓静;数罪并罚类型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孙凌凤;酌定量刑情节新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冯云;刑法中的伪造行为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单莹;玩忽职守型渎职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汪菁菁;破坏监管秩序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李慧敏;聚众犯罪主体刑事责任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克昌;;有效限制死刑的适用刍议[J];法学家;2003年01期

2 朱晓云,张武义;论死刑的发展趋势与现实选择[J];天中学刊;2004年01期

3 陈浩;关于我国死刑适用的若干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6期

4 熊秋红;论死刑案件中的辩护[J];中国司法;2004年04期

5 钊作俊;中国死刑之现状与走向[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崔敏;关于严格限制死刑的若干思考[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7 叶盛荣;论死刑在中国的废除[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吕秋香;废除死刑是一种道义选择[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9 罗宾·马赫;;死刑改革在美国[J];诉讼法论丛;2004年00期

10 韩啸;郭桂环;;浅析中国死刑之路[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康军;;论废除死刑的中国路径[A];贵州省2004年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颜三忠;谢祝红;;论死刑司法限制的理念与方法[A];海峡两岸法学论坛——江西省犯罪学研究会年会(2010年)论文集[C];2010年

3 周道鸾;;正确理解和掌握死刑适用标准,严格控制死刑的适用[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4 吴位锦;;死刑问题:我们应当关注什么?[A];贵州省2004年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辜友亮;龚小辉;;限制死刑适用及废除死刑研究[A];海峡两岸法学论坛——江西省犯罪学研究会年会(2010年)论文集[C];2010年

6 朱璀琳;林新平;;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死刑限制适用之探究[A];海峡两岸法学论坛——江西省犯罪学研究会年会(2010年)论文集[C];2010年

7 刘志军;蒋玲玲;;浅论检察机关在办理死刑案件一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海峡两岸法学论坛——江西省犯罪学研究会年会(2010年)论文集[C];2010年

8 吕礼华;;死刑问题探讨[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金泽刚;;犯罪原因与死刑限制——死刑案件给我们的一点启示[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金泽刚;;犯罪原因与死刑限制——死刑案件给我们的一点启示[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田雨;我国将进一步提高死刑案件办理质量[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罗智勇;评死刑案件的二审开庭审理[N];法制日报;2006年

3 廉颖婷;“二审是死刑案件质量的关键”[N];法制日报;2007年

4 何淼玲 通讯员  曾鼎新 余俊杰;“使每一起死刑案件经得起历史检验”[N];湖南日报;2007年

5 何淼玲邋通讯员 梁建军 江萌;省高院着力打造死刑案件“铁案工程”[N];湖南日报;2007年

6 赵淑丽;逐步减少与废除死刑的路径[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6年

7 记者  陈永辉;沪京津琼青藏高院坚持死刑案件二审开庭审理[N];人民法院报;2006年

8 张 吉;死刑的司法限制空间[N];人民法院报;2006年

9 杜汉生;财政部调整1.4亿元中央专款用于中西部法院死刑案件二审开庭及相关工作[N];人民法院报;2006年

10 记者  王正平 通讯员  张之库;辽宁死刑案件二审开庭工作“五到位”[N];人民法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瑛;论减少死刑目标下的死刑适用[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胡常龙;死刑案件程序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3 陈华杰;论死刑适用的标准[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4 任志中;死刑适用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孙宝民;死刑检察监督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6 陈海平;死刑案件审判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7 韩红;我国死刑案件审判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8 陈果;论死刑正当程序[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9 张栋;美国死刑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张健;死刑适用之实质条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谷莹莹;面临死刑者的权利保障[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2 林晓坤;军职罪的死刑配置标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 徐涛;中国死刑限制途径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4 张建操;论死刑的限制[D];吉林大学;2009年

5 杨二奎;唐代死刑适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张燕;死刑的程序控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7 擰娜;关于我国限制死刑问题的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8 何仁飞;试谈死刑案件调解制度[D];南昌大学;2009年

9 张茜;论死刑限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10 李建平;死刑案件程序控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385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1385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6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