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贿赂犯罪中事后自动恢复条款初探

发布时间:2018-08-15 19:17
【摘要】:我国刑法在行贿罪、介绍贿赂罪以及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中,均规定了"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犯罪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的条款。关于这一条款规定的行为性质,通说认为构成特别自首。但是这类行为已经超越了自首的界限,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事后自动恢复行为。作为一类独立的行为类型,事后自动恢复有其相应的主客观要件。主观方面必须具备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认识因素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是刑法中规定的犯罪行为,意志因素是行为人自愿恢复的决意。事后自动恢复客观方面必须具备行为要素与结果要素,行为要素是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是主动恢复、消除违法的行为,结果要素是行为人的主动恢复行为全部或者是部分恢复了犯罪行为所破坏的法益,降低了犯罪的社会危害性。鉴于事后自动恢复行为在恢复法益方面的积极作用,应在刑法中采取"二元立法模式"予以明确。
[Abstract]:In the crime of bribery, the crime of bribery and the crime of offering bribes to non-state functionaries, the criminal law of our country stipulates the clause that "if the criminal act is confessed voluntarily before prosecution, the punishment may be mitigated or exempted". As to the nature of the act provided for in this clause, the general view is that it constitutes a special surrender. But such behavior has gone beyond surrender and is in fact a typical self-recovery behavior. As an independent type of behavior, automatic recovery after the event has its corresponding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elements. The subjective aspect must have the cognition factor and the will factor, the cognition factor is the actor knows his own behavior is the criminal act stipulated in the criminal law, the will factor is the actor voluntarily recovers the determination. The objective aspect of automatic recovery after the event must have the elements of behavior and result, and the elements of behavior are the active recovery of the behavior carried out by the actor and the elimination of the illegal behavior. The result factor is that the active recovery behavior of the perpetrator completely or partially recovers the legal benefits destroyed by the criminal act and reduces the social harmfulness of the crime. In view of the positive role of ex post automatic recovery in the restoration of legal interests, the dual legislative model should be adopted in the criminal law.
【作者单位】: 广东警官学院法律系;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14CFX03)
【分类号】:D924.3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明楷;;受贿罪中收受财物后及时退交的问题分析[J];法学;2012年04期

2 张文显;;人权保障与司法文明[J];中国法律评论;2014年02期

3 鲍国友;;贿赂犯罪成本分析[J];江淮论坛;2008年05期

4 王晓辉;;犯罪构成视域中的“民意规范化”简论[J];求索;2013年11期

5 赖早兴;;贪污贿赂犯罪规定修正述评——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的思考[J];学习论坛;201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李芳兰;;对受贿后“及时退交财物”的认定[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2年01期

2 李莲红;于浩;;犯罪成本在诈骗罪数额认定中的刑法评价[J];法治论坛;2012年04期

3 魏东;;论在“打虎拍蝇”中的法治理性[J];法治研究;2014年10期

4 张保生;;司法文明指数是一种法治评估工具[J];证据科学;2015年01期

5 李莲红;于浩;;犯罪成本在诈骗罪数额认定中的刑法评价[J];中国检察官;2012年16期

6 徐茂杰;;对“两高”受贿罪司法解释第九条若干问题的认识[J];金田;2014年04期

7 任磊;;收受财物后退交行为的理性审视——以经济成本分析为视角[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05期

8 刘红臻;;司法如何堪当人权保障的重任[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4年06期

9 陈增宝;;新型受贿的裁判尺度与社会指引——指导案例号《潘玉梅、陈宁受贿案》评析[J];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林竹静;受贿罪罪量要素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程军;贿赂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郭悦超;基于期望理论的低级别公职人员非法资产处置分析[D];太原科技大学;2013年

3 王慧刚;新型受贿罪司法认定争议问题探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4 向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构成与司法认定[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吴凤娟;受贿罪争议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6 王肖琳;《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视角下我国贿赂犯罪的实行行为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瑜;;情节的定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何家弘;;中国陪审制度的改革方向——以世界陪审制度的历史发展为借鉴[J];法学家;2006年01期

3 张明楷;;司法上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J];法学家;2008年04期

4 王充;定罪情节若干问题研究[J];法学评论;2000年06期

5 刘之雄;论犯罪构成的情节要求[J];法学评论;2003年01期

6 薛进展;谢杰;;对“两高”最新受贿罪司法解释的反思[J];法学;2007年10期

7 张绍谦;郑列;;“财产性利益”型贿赂相关问题探讨[J];法学;2009年03期

8 周永坤;;民意审判与审判元规则[J];法学;2009年08期

9 于晓青;;司法裁判中的法理与民意[J];法商研究;2012年05期

10 游伟;;“两高”《意见》适用中的两个疑难问题[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文经;论社会转型期贿赂犯罪的态势与对策[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向本阳;;《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贿赂犯罪立法的衔接[J];福州党校学报;2006年05期

3 卢建平;郭健;;中国贿赂犯罪立法之缺陷与完善——以适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视角[J];河北法学;2006年12期

4 张光顺;;论贿赂犯罪立法及执法的完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年07期

5 张秀玲;;中国贿赂犯罪刑法规制的发展与完善[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鲍国友;;贿赂犯罪成本分析[J];江淮论坛;2008年05期

7 唐亚南;;论贿赂犯罪的新特点及其治理对策[J];法学杂志;2009年10期

8 王燕青;王峰;;贿赂犯罪的新特点及其治理对策[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申羽;;刍议贿赂犯罪发展动向及立法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2年22期

10 周密;论有组织贪污、贿赂犯罪的预防战略[J];人民检察;199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何亮亮;;立场与语境:惩治贿赂犯罪的刑事政策分析[A];贵州法学(2014年第5期)[C];2014年

2 李洪欣;;国际反腐败立法的历史发展与中国贿赂犯罪刑事立法的完善[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刑事法律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3 康均心;韩光军;;商业贿赂概念研究[A];犯罪学论丛(第六卷)[C];2008年

4 康均心;韩光军;;商业贿赂概念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兴元;当前贿赂犯罪的特点、原因和防治[N];衡阳日报;2005年

2 尹明 徐晖;人情往来中的馈赠与贿赂犯罪之区分[N];人民法院报;2007年

3 王威;重构贿赂犯罪立法规制[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7年

4 记者 戴南;修改和完善有关法律严惩贿赂犯罪[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关仕新 通讯员 刘桃荣 罗永鑫;新型贿赂犯罪的疑难问题与防控[N];检察日报;2012年

6 杨赞;医务人员能否构成贿赂犯罪关键看“身份”[N];检察日报;2014年

7 房文治;不平等的利益与优势——贿赂犯罪[N];法制日报;2007年

8 特派记者 王付友;修法严惩贿赂犯罪[N];吉林日报;2008年

9 钱洪伟 许彬;遏制贿赂犯罪 应从“行贿严打”入手[N];江苏法制报;2009年

10 闫艳 杨玉俊;德国贿赂犯罪刑事立法改革经验及其借鉴[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慈健;贿赂犯罪防控对策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璐;论我国贿赂犯罪的刑事立法完善[D];山东大学;2009年

2 程军;贿赂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何鸿雁;贿赂犯罪的社会学分析[D];湘潭大学;2009年

4 张向东;贿赂犯罪中的贿赂范围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吕晓晓;我国贿赂犯罪的立法重构[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江晨丽;贿赂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马加杰;贿赂犯罪的经济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8 刘e,

本文编号:21851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1851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1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