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法的原则是_《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我国刑法也应以谦抑为原则,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央民族大学》 2009年
诽谤除罪化研究
雷丽莉
【摘要】: 诽谤除罪化运动发端于欧美,现已席卷全球。其推动力量主要是非政府组织、新闻记者和人权促进人士。在推进的模式上也不是理论先行,指导实践的推进。相反,其所彰显出来的更多的是行动力,而不是思辨力。相关的理论研讨,也主要是对运动的跟进。 目前我国还没有被裹挟到这场运动中,废除诽谤罪似乎没有那么强的紧迫感,学理上的探讨就更加薄弱。这一方面是因为目前还有很多更紧迫的问题没有解决,就制度废除的话题而言,废除死刑、收容遣送制度、劳动教养制度等问题,似乎都应排在诽谤除罪之前;另一方面,诽谤罪设立的出发点是保护私权利,在对抗公权力的情境中,对私权利的保护总有一种还嫌不够的趋势,如有的学者和律师提出诽谤死者也应负刑事责任。加之,与易涉嫌诽谤罪的重要主体——新闻媒体相比,被报道人一般被认为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尽管在民事侵权领域中,公众人物保护弱化、政府不应有名誉权的呼声不断,但在刑法领域,诽谤除罪化的声音却很微弱。 但是,从制度层面,但却是一个必将要面对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和与其相关的扩大媒体自由度的相关问题的解决,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转型国家,相比欧洲已经走了很久的国家,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任何权利的行使都以别的权利为界,对言论自由的限制自然是必要的,但其隐性的后果是无法准确衡量其权重的。其中存在一个平衡的问题,但又不仅仅是平衡或者你多我少、你少我多的取舍问题。 国家公权力参与对私权利进行保护会产生复杂效果。这种效果无法量化、无法衡量,但却伏延千里。对这种隐性后果的考量和权衡并不是法律可以承载、所力所能及的,而是需要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去考量。然而解决现实的纠纷,法律又必须对其进行规制,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当然,本文并不不试图回答制度如何产生、如何延续,如何与人们的行为相互作用这样一个社会科学中古老而又极具现代性的问题。但如果不在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基本认识的前提下,就无法发掘诽谤除罪的真正动力所在。 为了完成本论文的任务,除了逻辑分析之外,我们还需要借助其他工具。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时代的需求、流行道德和政治理论、对公共政策的直觉,在决定治理人们的规则方面,比演绎推理影响更大。法律蕴涵了一个民族经过诸多世纪发展的历程,我们不能将其仅仅当作一本数学教科书中的公理和推论。为了了解它现在是什么,我们必须了解它过去是什么,以及它将来可能成为什么。我们必须交替参考历史与现有的立法理论。就现状而言,在任何特定的时期,法律的本质基本上符合当时被理解为适当的东西;但是,法律的形式与体系以及其能够实现预期结果的程度,则在很大程度上倚赖于它的过去。 因此,本文的分析一是通过梳理历史脉络,分析诽谤罪的源流;二是通过对刑事诽谤罪作为社会控制手段的实际效用的分析,从社会的可接受性,和法律自身逻辑的自洽性两个方面探索诽谤除罪化的路径和社会学意义。 传媒的社会整合、民主参与和社会监督作用并不像名誉对个人的影响那样立竿见影,但其这种社会作用间接但长远地影响社会交往与互动。因此考量对于涉及言论的行为是否应该除罪,不是简单的平衡取舍,也不是在一个时间的横断面上斟酌利弊得失,而是在复杂的连动关系中追求帕累托最优。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91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磊;网络环境下诽谤罪的认定[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寇祥强;;社会控制理论的主要形态[J];大理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潘良炽;中国古代诽谤罪兴废时间考辨[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3 张明楷;论刑法的谦抑性[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4 许伟华;;法律与社会控制——庞德的社会控制理论解读[J];法制与社会;2008年04期
5 贺卫方;传媒与司法三题[J];法学研究;1998年06期
6 唐德华;谈谈审理损害名誉权案件中的几个问题[J];人民司法;1989年02期
7 周明侠;;当代中国社会控制模式转型与对策[J];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01期
8 转轨时期社会稳定课题组;社会稳定的理论考察[J];学海;2001年05期
9 马克昌;;我国刑法也应以谦抑为原则[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8年05期
10 蒋传光;对我国社会控制模式选择的法社会学思考[J];政法论坛;1997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辛茹;新闻自由与名誉权保护的冲突与平衡[D];兰州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亚明;;房产新政案件裁判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2 许发民;;论刑罚的社会功能——刑罚功能的社会学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3 王圣扬;夏珍珍;;论中国当代传媒与司法的关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4 汪再祥;;现代性背景下的安乐死合法性问题[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5 高一飞;;国际准则视野下的媒体与司法关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6 张训;;打开刑法之门——评刑法学家陈兴良教授的学术情怀[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7 尤佳;;论网络环境下隐私权的保护——以对人肉搜索行为的民法规制为视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8 强昌文;;政治协商的内在机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9 张顺;;解构司法民意[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10 王凤涛;;迈向回应社会的法——精神慰藉困境与“常回家看看”入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穹;;论司法语境下的新闻媒体监督权[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雷丽莉;;从范曾名誉权案看名誉侵权的构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单民;上官春光;;多重视角中的检察官职业伦理[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梁平;;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审查起诉阶段的理解与贯彻[A];第六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张伟;;以涂尔干集体意识的观点浅析当前社会秩序的维持[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梁华;;后现代主义文化视角——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理论综述[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江清云;;福利经济学视角下的合同风险分配和司法实践[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8 柯华庆;;科斯范式的意识形态问题[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桑本谦;;传统刑法学理论的尴尬(Ⅱ)——面对梁丽案[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刘忠权;;对城市弱势群体“话语政治”的一种探讨——以Z市某街区广场毛泽东话语角为例[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堂;边沁功利主义分析法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谢银玲;上市公司对外资敌意并购之反收购对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郑现喆;西方法在中韩两国的移植和转型及发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李冠群;论国际私法系统视野下的最密切联系原则[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9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经燚;返乡农民工家乡认同感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谢华;关于构建中国体育仲裁制度及相关理论问题之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乔淑惠;隐私权宪法保护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宋佳;论上市公司商业秘密的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周嘉楠;职业共同体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贺磊;自由心证的法理与制度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杨锋;人格权请求权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张璘;论纯粹反伦理行为的非犯罪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胡旻佳;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限制适用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马朗;犯罪的二次性违法属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江滢;;网络诽谤认定初探[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5期
2 孙尚鸿;;传统管辖规则在网络背景下所面临的冲击与挑战[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3 刘守芬;牛广济;;试析我国宪法中的言论自由在刑法中的规制[J];法学家;2006年03期
4 唐煜枫;王明辉;;刑法中言论的行为性辨析——以言论自由的界限为视角[J];法学评论;2006年03期
5 王洁;;传统管辖权理论在网络侵权案件中的适用[J];法制与社会;2008年01期
6 陈磊;;网络诽谤:刑法规制的基准[J];法制与社会;2010年16期
7 罗艺方;论网络空间侵权行为的管辖权之确定[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张志超;;网络诽谤的构成及认定中的疑难问题[J];中国检察官;2008年08期
9 金科;;男子发帖举报征地问题被判刑[J];今日科苑;2009年17期
10 贺卫方;传媒与司法三题[J];法学研究;1998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马奇鸿;论诽谤罪[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2 杨冰;网络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3 刘廷婷;美国法上的网络诽谤侵权责任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4 欧阳振婷;言论自由视角下诽谤罪的宪法分析[D];湘潭大学;2008年
5 魏芬;诽谤罪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
6 刘文武;论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制[D];苏州大学;2009年
7 王永功;关于“网上发帖遭遇跨省追捕”的案例分析[D];兰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桂华;社会控制理论的三大历史阶段[J];北京社会科学;1998年03期
2 蔡贵方;;法律意识缺失是新闻侵权重要原因[J];传媒观察;2006年01期
3 顾理平;现代社会新闻侵权成因初探[J];当代传播;2000年06期
4 顾理平;论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J];当代传播;2001年03期
5 李衍玲;新闻名誉侵权中“真实性证明”[J];当代传播;2003年06期
6 孙加锋;依法保护死者名誉的原因及方式[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7 吴燕萍;;庞德社会控制理论对我国现阶段法治建设的启示[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8 魏永征;舆论监督与“公众人物”[J];国际新闻界;2000年03期
9 朱国云;韦伯官僚组织结构理论的新演变(上)[J];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10期
10 贾文龙;宋代“妖言”罪源流考[J];河北学刊;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兵,梁海涛,曹阳葵;这篇文章为什么不构成侵权——一起名誉权诉讼案引发的法律思考[J];采.写.编;1999年06期
2 李华;关于保护公安民警名誉权的思考[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3 田园;;尴尬“电话老公”,这场爱心行动迷路了——对安徽一场奇特的名誉权纠纷的幕后追踪[J];法制与经济;2003年09期
4 清明;;仿冒者“维权” 中福瑞达喊冤[J];法人杂志;2006年04期
5 周丽;;网络名誉权的立法现状及建议[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吴汉炜;;试以该案浅谈问卷调查在审理名誉权纠纷时适用的必要性[J];财经政法资讯;2010年02期
7 李军林,李海新;错焚尸体行为究竟侵犯何权[J];法学天地;1994年03期
8 董炳和;论死者名誉的法律保护[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9 刘正浩;论人身权与人格权、名誉权的异同——由屈臣氏精神损害赔偿案引出的法律思考[J];法学;1999年11期
10 汪华;小议舆论监督与名誉权的冲突与平衡[J];前沿;2002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庭芳;;几件科技界“名誉权”侵权案的思考——试述科技界与法律界需要沟通[A];中国航海学会1994年度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C];1994年
2 韩勇;;我国体育新闻侵权诉讼评述[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3 雷丽莉;;从范曾名誉权案看名誉侵权的构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连相如;;摄影记者应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和自己的作品[A];新阶段新路子——第六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95年
5 陶汝信;;和风细雨 巧妙疏导[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贵州卷)[C];2010年
6 ;案例研讨二:金光纸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诉浙江省饭店业协会名誉权纠纷[A];环境公益诉讼开展与律师的作用——2005年全国律协环境与资源法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霁虹;薛雯;;从金光集团与浙江省饭店业协会的名誉权纠纷案看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困境与发展[A];环境公益诉讼开展与律师的作用——2005年全国律协环境与资源法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亚和;李芳;;论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兼议广东消费者精神损害赔偿立法的意义及缺陷[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9 吴革;;影响性诉讼是中国律师的新主张[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10 刘志勤;;医疗维权的法律渊源[A];2006年浙江省医学伦理学与卫生法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医疗事故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沛霖;[N];中国计算机报;2011年
2 ;[N];法制日报;2001年
3 魏永征;[N];检察日报;2000年
4 魏永征;[N];检察日报;2000年
5 赵兴军 本报记者 余义勇;[N];四川日报;2005年
6 卜玉霞;[N];江苏法制报;2006年
7 武志军;[N];检察日报;2010年
8 刘卉;[N];检察日报;2005年
9 金维;[N];江苏法制报;2005年
10 田欣;[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珂;新闻自由的法律保护[D];复旦大学;2006年
2 汪梦;论网络诽谤的政府规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3 翁静晶;论中国死者名誉保护[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朱文雁;论英国对诽谤的法律规制[D];山东大学;2012年
5 陈欣;新闻报道权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成晓娜;论网络侵权行为的特殊性与立法对策[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7 陈乐;新闻客观性原理的法律解读[D];复旦大学;2007年
8 胡大武;侵害信用权民事责任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9 赵双阁;政治文明视阈下舆论监督法治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郑永宽;人格权概念解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丽莉;诽谤除罪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林文捷;新闻自由与公众人物名誉权的冲突与平衡[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3 金鑫;新闻侵害名誉权民事责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瀚涛;论名誉权[D];黑龙江大学;2007年
5 吴志伟;论媒体名誉侵权诉讼的证明责任[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6 周丽;网络空间的名誉侵权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巍;新闻自由与名誉权的冲突与平衡[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8 欧阳健;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积兵;网络新闻侵害名誉权法律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崔维;论信用权的内涵及其法律保护[D];山东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刑法也应以谦抑为原则,,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98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19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