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身份的实质客观论
[Abstract]:Objective attribute is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of criminal law identity. The criminal law status consists of the constitutive identity and the responsibility identity. The system of crime theory influences the nature of constitutive identity, and the system of three-class constitutive elements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stitutive identity. The identity is attached to the doer, the actor is the element of constitutive elements, and the constitutive element is the type of illegal act, and the constitutive identity is divided into the constituted illegal and responsible identity. In theory, identity is the essence of liability identity, but the identity cannot be the object of blame and the nature of responsibility. Therefore, the identity does not exist and constitutes an illegal identity. The responsibility status affects the severity of penalty, is the circumstances of sentencing, and the purpose of penalty is the basis of its existence. Criminal law status consists of illegal status and responsibility status.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陈兴良;;身份犯之共犯:以比较法为视角的考察[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2 刘艳红;;主观要素在阶层犯罪论体系的位阶[J];法学;2014年02期
3 山口厚;金光旭;;日本刑法学中的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J];中外法学;2008年04期
4 周光权;;行为无价值论的法益观[J];中外法学;2011年05期
5 周光权;;论身份犯的竞合[J];政法论坛;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中东;;法学层面上的刑罚裁量根据[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2 韩轶;;论刑罚目的与量刑原则[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3 付晓雅;;《刑法修正案(七)》的得与失[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李佑标;;在灭火救援中确立安全撤离权的法学思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吴裕民;我国刑法罪刑法定原则与人权保障机能的关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陈兴良;;犯罪:规范与事实的双重视角及其分野[J];北大法律评论;2000年02期
7 彭新林;;论前科消灭制度的正当性根据[J];北方法学;2008年05期
8 杨敏;孙启亮;;我国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困境与对策[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何泽宏,庄劲;论空白刑法补充规范的变更及其溯及力[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10 谭淦;;刑法、刑事政策与社区矫正[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礼华;;死刑问题探讨[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郭云忠;;检察权谦抑性的法理基础[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刘松;;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犯罪对象研究[A];第十六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4 张文;杜宇;;自然犯、法定犯分类的理论反思——以正当性为基点的展开[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5 黄华生;;刑罚轻缓化的犯罪学根据[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6 张笑英;宋建忠;;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理论与实践[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7 沈明磊;;论刑法适用的伦理基础及其司法考量[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2年
8 杨晓丽;;古代思想言论罪与当代言辞犯[A];当代法学论坛(2008年第2辑)[C];2008年
9 刘孝晖;;论刑法的严密性[A];当代法学论坛(2007年第4辑)[C];2007年
10 孙持明;;试论被害人承诺的效力根据和范围[A];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3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姜文秀;美国“囚犯战争”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邓多文;论刑法的合理性解释[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4 杨国章;单位犯罪刑事责任及实务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5 李楠;行政与刑事法律关联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刘晓宏;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权力、程序、文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杨维林;经济犯罪的法律规制[D];吉林大学;2012年
8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9 于国旦;少年司法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10 黄华生;论刑罚轻缓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丽莉;论严格责任在我国刑法中的适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唐闰杰;实用刑事推定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马朗;犯罪的二次性违法属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刘基华;论罪刑法定原则在当代中国的实现[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熊青;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谭轶城;论刑法评价中的禁止重复评价原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单莹;玩忽职守型渎职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褚晓玲;社区矫正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陈文健;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客观要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李珩;论刑事被害人权利的救济[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北海;;犯罪事实支配理论之适用范围[J];北方法学;2011年05期
2 周光权;行为无价值论之提倡[J];比较法研究;2003年05期
3 G·雅各布斯,王世洲;刑法保护什么:法益还是规范适用?[J];比较法研究;2004年01期
4 黎宏;;判断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时不应考虑主观要素[J];法商研究;2006年01期
5 韩琼;;滥用职权共同犯罪疑难问题探析[J];中国检察官;2011年16期
6 王作富,庄劲;共同犯罪与构成身份新论[J];人民检察;2003年11期
7 周光权;;造意不为首[J];人民检察;2010年23期
8 张明楷;;论偶然防卫[J];清华法学;2012年01期
9 山口厚;金光旭;;日本刑法学中的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J];中外法学;2008年04期
10 陈璇;;德国刑法学中结果无价值与行为无价值的流变、现状与趋势[J];中外法学;201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家林;;犯罪论体系之演变[J];刑法论丛;2009年03期
2 郭莉;;犯罪论体系方法论比较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3 杨志国;;德国犯罪论体系演变的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背景[J];政治与法律;2010年07期
4 塔娜;;论刑事诉讼视野下的犯罪论体系[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年05期
5 唐旭;;简析两大法系犯罪论体系的基本内容[J];东方企业文化;2013年19期
6 张明楷;犯罪论体系的思考[J];政法论坛;2003年06期
7 郑军男,齐玉祥;德日犯罪论体系思维模式探究[J];当代法学;2004年02期
8 黄伟明;理论比较中的“平台”意识构建——犯罪论体系的可比性探讨[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陈劲阳;新康德主义与新古典犯罪论体系[J];当代法学;2004年06期
10 贾济东;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及其机能述评[J];理论月刊;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姚兵;;德国犯罪论体系中目的犯沿革考评[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陈兴良;三阶层犯罪论体系具有方法论意义[N];检察日报;2014年
2 林燕;犯罪论体系:阶层化改造或成趋势[N];检察日报;2009年
3 华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吴情树;正反统一:构建犯罪论体系的主导思维[N];检察日报;2012年
4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 杨志国;犯罪成立理论需要哲学视角[N];检察日报;2010年
5 潘玮;“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实践意义[N];江苏法制报;2010年
6 北京大学法学院 王华伟;打破犯罪论与刑罚论的藩篱[N];检察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充;犯罪论体系本质论纲[D];吉林大学;2005年
2 李海峰;犯罪论体系的司法应用[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3 陈劲阳;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思想根基追问[D];吉林大学;2006年
4 丁芝华;刑法中的不法原理导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勇;刑法教义学视角下的犯罪论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饶t,
本文编号:22636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263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