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三角诈骗的类型

发布时间:2018-11-28 15:48
【摘要】:三角诈骗是德国、日本等国刑法理论和审判实践普遍使用的概念;三角诈骗不仅是客观存在的犯罪现象,而且与两者间的诈骗没有实质区别;三角诈骗概念不是伪命题,承认三角诈骗概念,不仅具有实体法的意义,而且具有诉讼法的意义。传统类型的三角诈骗表现为,具有处分权限的受骗人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被害人(第三者)的财产,因而使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诉讼诈骗是传统类型三角诈骗的典型,在诉讼诈骗中,处分行为人是法官而不是被害人;不应当认为诉讼诈骗中的被害人是处分行为人、法官只是单纯的受骗人;换言之,不存在受骗人没有处分财产的三角诈骗。本文试图论证另一种类型的三角诈骗,即具有处分权限的受骗人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自己的财产,却导致被害人(第三者)遭受财产损失。这种新类型的三角诈骗,与传统类型的三角诈骗以及两者间的诈骗没有实质区别;承认这种新类型的三角诈骗,有利于处理相关疑难案件。
[Abstract]:Triangular fraud is a common concept in criminal law theory and trial practice in Germany, Japan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triangular fraud is not only an objective criminal phenomenon, but also has no substantive difference with the fraud between them. The concept of triangular fraud is not a false proposition. Recognizing the concept of triangular fraud has not only the meaning of substantive law, but also the meaning of procedural law. The traditional type of triangular fraud is that the deceived person with disposition authority disposes the property of the victim (third party) on the basis of cognition, thus causing the victim to suffer property loss. Litigation fraud is a typical type of triangle fraud. In litigation fraud, the disciplinary actor is the judge, not the victim, the victim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the disciplinary actor, the judge is only the deceived person. In other words, there is no triangular fraud in which the deceived person does not dispose of his propert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ve another type of triangular fraud, that is, the deceived person with disposition authority disposes his property on the basis of cognition, but causes the victim (third party) to suffer property losses. This new type of triangular fraud is not materially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type of triangular fraud and the fraud between them, and admitting this new type of triangular fraud is conducive to dealing with related difficult cases.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4.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龙;;“诉讼诈骗”批判[J];刑法论丛;2010年01期

2 郭兵;;对诉讼诈骗有关问题的法律思考[J];人民司法;2012年05期

3 赵秉志;张伟珂;;诉讼诈骗问题新论[J];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4 张平;增设“利用诉讼诈骗罪”之建言[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5 董玉庭;论诉讼诈骗及其刑法评价[J];中国法学;2004年02期

6 李伟,刘为波;诉讼诈骗行为的司法定性及相关问题研究[J];法律适用;2004年08期

7 赵香如;“诉讼诈骗”如何适用法律?——以实然和应然为视角[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8 牟驰,郭强;对诉讼诈骗犯罪的探讨与立法建议[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吴爽;陈源;;再论诉讼诈骗的概念和性质[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王雨田;“诉讼诈骗”的刑法分析[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斗斗;诉讼诈骗 巧取豪夺新方式[N];法制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郑赫南;增设“诉讼诈骗罪”,准确界定裁判责任[N];检察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田浩 本报通讯员 徐征征 相颖;诉讼诈骗:严重即可构成犯罪[N];人民法院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沈荣;王学成:增设诉讼诈骗罪[N];人民法院报;2010年

5 陈伟龙;诉讼诈骗行为的定性思考[N];江苏经济报;2010年

6 最高人民法院 朱科;单设诉讼诈骗罪更为科学合理[N];检察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赵俊梅;齐奇代表—— 建议增设诉讼诈骗罪[N];人民法院报;2011年

8 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检察院 杨涛;惩处诉讼诈骗 应设立单独罪名[N];法制日报;2011年

9 杨涛;“诉讼诈骗”亟待入刑[N];深圳商报;2011年

10 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 副院长 郭兵;建议对诉讼诈骗行为设立单独罪名[N];法制日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燕;诉讼诈骗之刑法评价[D];苏州大学;2009年

2 杨剑波;诉讼诈骗的法律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3 王一凡;论诉讼诈骗行为的刑法规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介晓宇;诉讼诈骗的定性及其法律规制[D];南昌大学;2012年

5 禚敬茹;论诉讼诈骗行为的刑法规制[D];吉林大学;2012年

6 杨丽平;诉讼诈骗对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7 马兵;论诉讼诈骗罪的认定和处罚[D];西南大学;2014年

8 李红;诉讼诈骗罪的刑法规制[D];复旦大学;2013年

9 干银菲;论诉讼诈骗的刑法规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10 田野;论诉讼诈骗行为的刑法规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3633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3633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7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