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根据思考

发布时间:2019-01-06 06:18
【摘要】:刑法学是研究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科学体系,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我们分析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基本维度。基于犯罪的有限价值论,犯罪化与非犯罪化应全面衡量犯罪待定行为的社会边际效用。在刑事归责上,待定行为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应意识到任何一种行为都有从主观到客观不断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被予以犯罪化或非犯罪化的行为只是其中的某一或某几个阶段;并且,犯罪化与非犯罪化应当坚持一项基本的原则:只有当行为由主观阶段转化为客观阶段时才能被犯罪化。在刑罚上,待定行为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离不开对是否值得运用刑罚的权衡,以刑制罪的思想在此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三者之间,对犯罪的认识是行为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开端;进而通过对刑事责任归责论的认识,具体确定行为犯罪化与非犯罪化在行为发生过程中的起点或终点;最后,通过对刑罚目的的考虑以纠偏具体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
[Abstract]:Criminal law is the scientific system of studying crime,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nd penalty. These three aspects constitute the basic dimension of our analysis of criminalization and decriminaliz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imited value of crime, criminalization and decriminalization should comprehensively measure the social marginal utility of pending criminal behavior. With regard to criminal imputation, the criminalization and decriminalization of pending acts should be aware that any one of them has a process of continuous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from subjective to objective, The act of being criminalized or decriminalized is only one or more of these stages; Moreover, decriminalization and decriminalization should adhere to a basic principle: only when the behavior changes from subjective stage to objective stage can it be criminalized. In terms of punishment, the criminalization and decriminalization of pending acts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trade-off of whether or not to use the penalty. Between them, the understanding of crime is the beginning of criminalization and decriminalization of behavior, and then,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y of imputation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the starting point or ending point of criminalization and decriminalization of behavior in the process of occurrence of behavior is determined concretely. Finally, throug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purpose of penalty to correct the specific crime and decriminalization.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分类号】:D924.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谦信;;中国刑法:犯罪化与非犯罪化[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陈谦信;;犯罪化的任务与非犯罪化的使命[J];理论与现代化;2008年04期

3 毛玲玲;;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价值与边界[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4 侯为大;;浅议我国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之路[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3年09期

5 莫洪宪;马东丽;;论犯罪化的程序性规制[J];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12期

6 殷成洁;论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融合[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年02期

7 战立伟;;赌博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兼论我国刑法对赌博的立场抉择[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8 丛林;;“同性强奸”的犯罪化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汪维才;;论恶意逃废债务行为的犯罪化[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01期

10 陈雨亭;;以赌博为业犯罪化之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凌;孟永恒;;犯罪化扩张论要[A];中国犯罪学年会论文集(2011年度)[C];2011年

2 褚宸舸;;“吸毒犯罪化”论的困境[A];第十届全国药物依赖性学术会议暨首届中美药物滥用和HIV/HCV共病专题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袁忆;犯罪化进程中刑事立法的审慎策略[N];光明日报;2013年

2 刘金林;刑事立法“犯罪化”还是“非犯罪化”[N];检察日报;2007年

3 贵阳市南明区人民检察院 秦致强;婚内强制性性行为犯罪化初探[N];贵州民族报;2012年

4 重庆市人民检察院、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检察院 熊皓 勾香华;非法持有爆炸物应予犯罪化[N];检察日报;2013年

5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 徐楷;杜绝“恶意欠薪”,犯罪化未必是良方[N];检察日报;2009年

6 斯瓦兰·辛格 胡勇 (印度尼赫鲁大学教授 斯瓦兰·辛格);政治犯罪化与犯罪政治化[N];东方早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王比学;要不要增设“欠薪罪”[N];人民日报;2005年

8 孙万怀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反对违法交通行为的过度立法与司法犯罪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游伟;论合理控制我国立法中的犯罪规模[N];人民法院报;2001年

10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 曹坚;应谨慎对待地下钱庄犯罪化[N];上海金融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叶慧娟;《见危不助犯罪化的刑法边缘性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瑶;我国刑法修正案中的犯罪化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顾盈盈;论犯罪化的限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3 张辰斌;社会转型与犯罪化[D];山西大学;2013年

4 刘丹;论违约行为犯罪化[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5 马文潇;袭警行为犯罪化立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6 兰天;滥用毒品行为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比较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7 杜文康;论风险社会下刑法谦抑主义与犯罪化的博弈[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8 魏周;民间高利贷司法犯罪化之分析[D];浙江大学;2016年

9 聂斌;对我国司法犯罪化的反思[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10 张晓骞;见危不助行为的犯罪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024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4024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5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