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因果与刑法中的结果归责
[Abstract]:In the result imputation of criminal law, the simple orientation of ascription and imputation in the framework of "imputation-imputation" distor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scription and imputation. Starting from the difference of existential foundation at attributive level, it is necessary to grasp the types of imputation of results in criminal law 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 domination and oblig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types of formative causality, causative causality and compulsory causality recognized by mainstream theory, probability ascending causality represented by epidemic causality and increased risk should be regarded as a new type of imputation. With the help of dominance, the parameters that dominate the possibility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imputation should be introduced, and the types of imputation of results should be investigate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distinguish different types of imputation of results at the normative level, and it is also helpful to deal with difficult cases in practice. In the judgment of factual causality, it i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NESS (that is, the necessary elements in sufficient cause) and probability promotion standard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conditional formula.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兴良;;刑法因果关系:从哲学回归刑法学——一个学说史的考察[J];法学;2009年07期
2 陈兴良;;客观归责的体系性地位[J];法学研究;2009年06期
3 张明楷;;刑法学中危险接受的法理[J];法学研究;2012年05期
4 肖文明;;观察现代性——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新视野[J];社会学研究;2008年05期
5 刘艳红;;客观归责理论:质疑与反思[J];中外法学;2011年06期
6 周光权;;客观归责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兼与刘艳红教授商榷[J];中外法学;2012年02期
7 劳东燕;;风险分配与刑法归责:因果关系理论的反思[J];政法论坛;2010年06期
8 储槐植,汪永乐;刑法因果关系研究[J];中国法学;2001年02期
9 冯军;;刑法中的自我答责[J];中国法学;2006年03期
10 陈兴良;;不作为犯论的生成[J];中外法学;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中东;;法学层面上的刑罚裁量根据[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2 金泽刚;;犯罪原因与死刑限制——死刑案件给我们的一点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3 韩轶;刘雯;;刑事政策与刑罚目的关系论——兼析“两少一宽”的民族刑事政策[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4 梅锦;;论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完善——以不同犯罪论体系的比较为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易斌,李明;正当防卫之思考[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6期
6 周光权;;规范违反说的新展开[J];北大法律评论;2003年00期
7 梁根林;;中国死刑控制论纲——立足于具体国情的制度设计[J];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8 黑静洁;;反思客观归责[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9 马凤春;;“致人死亡”的刑法因果关系[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冯亚东;张丽;;期待可能性与犯罪动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伟;;对国务院安全事故处理通报的法律考量[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周强;;刑事犯罪纪录与政府信息公开初探[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徐昕;;为权利而自杀——转型中国农民工的“以死抗争”[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4 黄书建;熊金平;;外国刑法中的排除违法性事由比较分析[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刘南;郭文;;环境监管失职罪因果关系探讨[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飞;;民企“原罪”问题的刑法学辨正[A];2005年贵州省法学会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苏明月;;不同平台上的不同“犯罪”——刑法中的、刑法学上的、犯罪学上的犯罪概念辨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齐巍;;中国打击和预防有组织犯罪对策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谢望原;白岫云;;加入WTO后我国刑事政策的调整与革新[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10 夏尊文;陈建军;张介玉;;刑罚泛化否定论——兼与吴宗宪先生商榷[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陈琦;海上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论[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9 白云飞;规范化量刑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向东;基准刑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冉;论重罪案件刑事和解[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马朗;犯罪的二次性违法属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仇晓静;数罪并罚类型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孙凌凤;酌定量刑情节新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单莹;玩忽职守型渎职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史兰芳;被胁迫行为之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王朋;论绑架罪中的“情节较轻”[D];湘潭大学;2010年
8 陈振光;刑法疫学因果关系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9 余胜;认罪从宽制度刍议[D];湘潭大学;2009年
10 李森林;论药品警示缺陷致害的民事责任[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东茂;;客观归责理论[J];北方法学;2009年05期
2 于改之;吴玉萍;;刑法中的客观归责理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杨兴培;疏忽过失的认定依据及心理本质[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7年05期
4 苏俊雄;;从刑法因果关系学说到新客观归责理论之巡历[J];法学家;1997年03期
5 梅o,
本文编号:24760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476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