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新型支付方式下盗窃罪与诈骗罪界限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30 03:32
【摘要】:盗窃罪与诈骗罪通常具有清晰的区分界限,但新型支付方式的出现,使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分再次陷入混乱。实践中,对于盗窃与诈骗交织行为的认定存在争议。以“偷换微信二维码”案为例,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行为人构成盗窃罪,另一种观点认为行为人构成诈骗罪。诈骗罪观点认为,行为人偷换二维码使顾客和商家陷入错误认识,顾客基于错误认识将对银行的债权转移给行为人,行为人并没有违背顾客的意志,是顾客自愿处分了财产,所以行为人构成诈骗罪。主张行为人构成盗窃罪的观点认为,行为人成立诈骗罪的关键是采用秘密窃取的行为方式非法占有他人财物,行为人与被害人之间不存在意思交流,缺乏被害人处分财产的这一中间行为。这两种观点各有其侧重点,争议不断。本文从盗窃罪和诈骗罪的客观构成要件出发,对新型支付方式下的相关侵犯财产犯罪行为的定性问题进行探讨。第一部分介绍了新型支付方式对案件定性带来的挑战,并对关于案件的理论争议进行梳理,对焦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第二部分主要对具体案件定性中遇到的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进行列举和分析。第三部分对新型支付方式下的盗窃罪与诈骗罪作一个区分,重点放在被害人的处分意识和处分行为上,被害人有无处分意识?处分意识和处分行为的关系是怎样的?通过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来认定新型支付方式下相关侵犯财产犯罪行为的性质。本文认为,行为人实施“偷换二维码”的行为是要让顾客向其支付钱款,行为人与商家并不存在意思交流,而且行为人本就不想让商家发现其偷换行为,商家并没有做出自愿性的处分行为,商家也没有指示顾客转让自己对其享有的债权,因此,行为人不成立诈骗罪。顾客和商家之间存在买卖合同关系,商家享有并占有对顾客的债权,行为人侵夺了商家的财产性利益,构成盗窃罪。归根结底,对新型支付方式下的盗窃罪与诈骗罪进行区分,还是要从区别不同类型犯罪行为的本质上入手。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D92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奥立;王杰;;论骗盗交织案件中的处分意识——以新型网络机票诈骗案为视点[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5年02期

2 王焕婷;;刑法中的被害人行为理论史考察[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3 王安异;许姣姣;;诈骗罪中利用信息网络的财产交付——基于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27号的分析[J];法学;2015年02期

4 王立志;;认定诈骗罪必需“处分意识”——以“不知情交付”类型的欺诈性取财案件为例[J];政法论坛;2015年01期

5 马寅翔;;民法中辅助占有状态的刑法解读[J];政治与法律;2014年05期

6 张静;邹玲灿;;论诈骗罪中处分意识的内容[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7 孟穗;张春侠;;刑事和解中被害人地位探析[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8 陈洪兵;;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关系[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9 蒋铃;;论诈骗罪中的处分行为[J];政治与法律;2012年08期

10 车浩;;盗窃罪中的被害人同意[J];法学研究;201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宏宇;论财产犯罪中的占有[D];黑龙江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毛小梅;犯罪新形态下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分[D];四川师范大学;2018年

2 吴虑;诈骗罪的处分意识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8年

3 马超;偷换二维码案的定性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8年

4 田委;第三方支付账户下侵财型犯罪行为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8年

5 闫鹏;涉二维码财产犯罪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8年

6 龙安静;涉及支付宝及“蚂蚁花呗”犯罪行为的刑法性质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7年

7 王琳;电信诈骗案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7年

8 刘晓红;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分[D];武汉大学;2017年

9 李晋瑞;臧进泉网络钓鱼案的法理分析[D];河北经贸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069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6069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f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