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论我国刑法中的“多次行为”

发布时间:2020-04-05 21:19
【摘要】:刑法中的“多次行为”,是指行为人基于不同的犯罪决意,三次或三次以上的反复实施刑法或行政法规所禁止的同种性质的犯罪或违法行为。“多次行为”具有独立性、间隔性、整体性三大基本特征。“多次行为”的表现形式包括显性的表现形式和隐性的表现形式两种。依据“多次行为”在我国刑法中对定罪、量刑的实质性功能的不同,可将“多次行为”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作为构成要件要素的“多次行为”、作为量刑情节要素的“多次行为”和作为累计载体的“多次行为”。“多次行为”在我国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应当为罪量要素中情节项下的一种类型,它是对三次及以上行为的综合评价。关于对“多次行为”主观方面的认识问题,应当要求“多次行为”的行为人在每次行为时必须对行为性质有主观认识并“明知”而为,但不应要求其能对“多次”所表征的法律意义有清晰判断。“多次行为”的认定,可以遵循“先形式实质”的判断模式,在形式层面上的判断主要关注各行为的同质性以及行为集合的整体性两个方面,在实质层面上的判断主要关注各行为间的间隔性以及行为人的反复意思两个方面。“多次行为”的评价存在空间上的限缩和适度扩张问题,主要通过数额和人格两大因素分别评价行为整体的法益侵害性和行为人的危险人格,其评价功能主要表现为其入罪功能、追诉功能和填补功能。通过对上述关联问题的对比梳理发现,我国刑法中的“多次行为”实质上是对犯罪行为所侵害的法益后果以及行为人的主观危险人格两大犯罪要素的综合表征,是行为无价值理论及结果无价值理论在立法及司法层面的共同体现。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9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兵兵;;短缩的二行为犯“目的”的体系归属及其共犯问题探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2 刘红艳;;论短缩二行为犯及其共犯形态[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3 刘红艳;;短缩二行为犯犯罪形态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年11期

4 刘红艳;;短缩二行为犯犯罪形态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5 陈毅坚;;短缩二行为犯的竞合:以骗取出境证件罪为例[J];西部法学评论;2010年05期

6 任海涛;;单一行为犯之承继共同正犯研究[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张明楷;论短缩的二行为犯[J];中国法学;2004年03期

8 史卫忠;;论我国刑法中行为犯的概念[J];法学家;2000年03期

9 屈世海,张爽;试论行为犯理论的反思及界定[J];学术交流;1999年03期

10 史卫忠;行为犯理论的反思及界定[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强;;对我国土地资源刑法保护完善的建议[A];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第六届河北法治论坛[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敏华;帮人撬开所偷保险箱并参与分赃[N];检察日报;2001年

2 彭阳春;他的行为不应构成诽谤错误[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孙铭;“行为犯”模式核定骗贷罪[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4 上海市检察院 包健;如何认定渎职罪中行为犯未遂[N];检察日报;2007年

5 华东政法大学 游伟;对“致癌水”厂家 以“行为犯”追责[N];法制日报;2011年

6 韩城市检察院公诉科科长 刘朝阳;从方法行为犯如何定罪引发的探讨[N];西部法制报;2010年

7 陕西省神木市公安局高家堡派出所 周小平 陕西省公安厅宣传处 阮仕喜;殴打他人与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行为的认定[N];人民公安报;2018年

8 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博士研究生 李怀胜;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也应改为行为犯[N];检察日报;2011年

9 王利平 丛景龙 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左旗人民法院;非法制造爆炸物罪不能仅以行为犯理论定罪处罚[N];人民法院报;2015年

10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 孙颖菲;运输毒品罪形态的认定[N];人民法院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霜;刑法中的行为概念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2 张军;抽象危险犯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媛媛;论我国刑法中的“多次行为”[D];沈阳师范大学;2018年

2 赵蕊;刑法上多次行为的理解与适用[D];大连海事大学;2017年

3 刘红艳;论短缩的二行为犯[D];湘潭大学;2009年

4 姚顺坡;复合行为犯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5 胡雪;复合行为犯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6 李永;复合行为犯基本理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7 杨曦;复合行为犯犯罪形态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8 陈睿;试论连续行为犯[D];吉林大学;2007年

9 王庆想;复合行为犯的既遂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10 张艳语;我国煽动型犯罪中煽动行为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155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6155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c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