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身份犯的间接正犯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士心;论刑法中的事后危害行为[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刘仁文;死刑政策:全球视野及中国视角[J];比较法研究;2004年04期
3 蒋啸;论侵害的紧迫性[J];比较法研究;2005年05期
4 蹇洁,石胜勇;对正当防卫主观条件的反思——从一则案例谈起[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陈劲阳;新康德主义与新古典犯罪论体系[J];当代法学;2004年06期
6 徐岱,梁缘;吸收犯之生存空间论——吸收犯之学理解释[J];当代法学;2005年03期
7 刘铭,闵春雷;刑事被告人证明责任进程分析[J];当代法学;2005年05期
8 聂昭伟;;论犯罪构成与证明责任分配的互动关系[J];当代法学;2006年04期
9 陈兴良;论客观危害中的行为事实[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2年06期
10 梁根林;罪刑法定视野中的刑法合宪审查[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仁文;刑事政策及其过程[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2 董淑君;刑罚的要义[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3 张长红;刑事责任基本原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4 黄华生;论刑罚轻缓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5 许秀中;刑事政策系统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6 卢勤忠;中国金融刑法改革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7 沈志民;抢劫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王洪伟;证券犯罪论[D];吉林大学;2004年
9 王志远;立体化犯罪成立理论的前序性展开[D];吉林大学;2005年
10 赵军;卖淫刑事政策实证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高峰;亲告罪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2 林荣繁;“挪用型犯罪”的新审视及重构尝试[D];厦门大学;2001年
3 桂梦美;组织犯理论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4 叶希善;保安处分的机能演化及体制整合[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5 李秀钗;教唆犯基本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6 夏尊文;犯罪故意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胡剑波;破产犯罪研究[D];湘潭大学;2003年
8 邓亮;论刑法的时间效力[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9 李中华;刑法结构的刑事政策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10 杨文国;牵连犯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礼堂;肖波;;逃避缴纳税款罪主体问题探讨[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阎二鹏;;论间接正犯概念的消解[J];法学论坛;2011年04期
3 邵征宙;;从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立法完善[J];唯实;2011年06期
4 韩琼;;滥用职权共同犯罪疑难问题探析[J];中国检察官;2011年16期
5 江溯;;犯罪参与的二重性[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06期
6 曹良德;;共犯与身份法律规定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4期
7 王俊;;因果关系认识错误研究[J];刑事法评论;2010年02期
8 克劳斯·罗克辛;劳东燕;王钢;;德国刑法中的共犯理论[J];刑事法评论;2010年02期
9 李涛;丁娜;;原因自由行为可罚性理论之重构——以行为理论为视角[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10 善挺栋;;论女性作为强奸罪直接主体的可能性——兼论男性的性权利保护[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亚楠;;受贿行为侵害法益之新探[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 罗猛;利用他人挪用公款的定性分析[N];检察日报;2007年
2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 曹坚;身份型共同犯罪中的主从犯认定[N];检察日报;2008年
3 龚培华;身份犯之共同犯罪问题[N];检察日报;2001年
4 泰州市检察院 韩琼;身份犯与非身份犯能否构成滥用职权共犯[N];江苏法制报;2011年
5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京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学博士 蒋熙辉;共同犯罪与身份犯的竞合问题[N];人民法院报;2004年
6 李晓韫 刘洋;暴力讨“债”的行为定性[N];江苏法制报;2010年
7 武汉大学法学院 洪求华 华侨大学法学院 吴情树;义务犯:诠释犯罪的一个独特视角[N];检察日报;2010年
8 李楠;贪污罪共犯问题研究[N];吉林日报;2007年
9 陈洪兵 周春荣;教唆帮助自杀是否构成犯罪[N];人民法院报;2007年
10 哈尔滨市道外区人民检察院 徐丹 陈宝琨 郭凤春;教唆未成年人盗窃家中财物是否构成犯罪[N];检察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成;共同犯罪与身份关系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6年
3 张本勇;论身份犯[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4 杨辉忠;身份犯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吴飞飞;身份犯论[D];吉林大学;2007年
6 王军明;共同犯罪视域下的身份犯及其展开[D];吉林大学;2009年
7 阎二鹏;身份犯之共犯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曹坚;从犯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9 刘瑞瑞;不作为共犯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0 王光明;共同实行犯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赤冢纪子;中日间接正犯理论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2 马驭;间接正犯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3 王婷婷;间接正犯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李俊;论间接正犯[D];河南大学;2010年
5 王茹;间接正犯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6 高哲琳;间接正犯的探析[D];河南大学;2011年
7 王振喜;间接正犯若干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8 吴飞飞;间接正犯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秦洪征;间接正犯基本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10 李欣磊;身份犯的共同犯罪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416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641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