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绑架过程中又公然取得被害人财物行为的定性

发布时间:2020-05-04 23:39
【摘要】:“绑架过程中又公然取得被害人财物”是从绑架犯罪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比较常见的行为。绑架过程中又公然取得被害人财物的行为,实践中通常存在两种情形:一种情况是行为人在绑架过程中又暴力取得被害人财物;另一种情况是行为人在绑架中,除利用绑架本身的强制外,没有另行采取暴力手段取得被害人财物,本文将对上述两种情况分别定性分析。绑架过程中又公然取得被害人财物行为具有三个特征,即行为的复合性、对象的复杂性、时空的密接性,上述特征是影响行为定性的重要前提,在行为定性过程中,首先应当明确该行为可能引起的罪数。罪数是行为定罪的一部分,要想对行为人行为的性质加以认定,首先应当明确行为符合一个还是数个犯罪构成?如果符合一个犯罪构成,其符合哪个犯罪构成?如果符合数个犯罪构成,符合哪些犯罪构成?对行为人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是定一罪还是数罪?认定哪一个犯罪还是哪几个犯罪?目前,对绑架过程中又公然取得被害人财物行为的定性,尚没有统一的结论。主要的争议观点有:“一罪说”、“区分说”与“数罪说”,每一种学说之下还存在不同观点。“一罪论”又分为:“绑架罪一罪说”与“绑架与抢劫择一重罪说”;“区分说”分为:“主观故意区分说”与“客观行为区分说”;“数罪说”分为:“绑架与抢劫并罚说”与“绑架与抢夺并罚说”。上述学说在对该行为的定性上均存在不足或可补充之处,本文将对此一一进行评析。本文对行为进行定性分析时将澄清几个理论问题:一是禁止重复评价原则,二是充分评价原则,三是盗窃的秘密性与抢夺的公开性。在明晰行为人行为的概念、特征,对争议观点进行归纳与分析,并详细阐述相关理论依据后,本文将结合“区分说”与“数罪说”,对绑架过程中又公然取得被害人财物行为,根据公然取财时是否另行采取暴力,区分为“绑架过程中暴力公然取财”与“绑架过程中非暴力公然取财物”。根据充分评价原则,对于前者应以绑架罪与抢劫罪并罚;根据充分评价原则与禁止重复评价原则,以及盗窃罪的取财方式应当具有“秘密性”,而抢夺罪的取财方式应当具有“公开性”,对于后者应认定为绑架罪与抢夺罪并罚。当然,如果行为人非暴力公然取财的行为不符合“多次抢夺”或者“数额较大”的要求,尚未达到抢夺罪的定罪标准,此时后者仅以绑架罪一罪论处,抢夺财物的行为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92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光权;;论量刑上的禁止不利评价原则[J];政治与法律;2013年01期

2 何荣功;;也论盗窃与抢夺的界限——兼与张明楷教授商榷[J];当代法学;2012年04期

3 董玉庭;;盗窃与抢夺的新界分说质疑——兼与张明楷教授商榷[J];人民检察;2010年15期

4 吴林生;;平和窃取说之批判——兼与张明楷教授商榷[J];法学;2010年01期

5 李士德;张子勇;;绑架期间夺取财物行为的认定[J];中国检察官;2008年12期

6 游伟;谢锡美;;双重评价禁止与充分评价原则剖析 关于刑法中牵连犯处断的思考[J];法律适用;2007年11期

7 盛冲;;绑架过程中夺取被害人财物行为的定罪[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张明楷;;盗窃与抢夺的界限[J];法学家;2006年02期

9 陈洪兵;;绑架罪疑难争议问题研究[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顾保华;《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解读与评析[J];人民检察;2005年1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朱明锁;;绑架中取走被害人随身财物如何定性[N];人民法院报;2004年

2 刘全;;绑架中劫财行为之定性[N];人民法院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细田;牵连犯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建盟;对盗窃罪中“平和窃取说”之否定[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2 张翠翠;禁止重复评价原则的刑法适用标准探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3 孙晓丹;论公然平和取财行为的定性[D];湘潭大学;2013年

4 冯丽莎;财物的刑法释义[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5 陈友乐;禁止重复评价原则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6 张蕾;勒索型绑架罪与抢劫罪的界限[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7 谭轶城;论刑法评价中的禁止重复评价原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郑海峰;法条竞合基本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9 刁俊军;绑架过程中劫取被害人财物行为的定性[D];湘潭大学;2008年

10 袁晓翔;绑架罪若干疑难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491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6491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6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