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传统犯罪网络异化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4 20:16

  本文关键词:传统犯罪网络异化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第一次通过国际专线接入网络世界是在1994年4月20日,也许我们从未曾料到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那时至今已有整整二十二年了,经过多年发展演变,网络已经不仅是信息交流的平台和日常生活的工具,在很大程度上确实已经超出了工具理性的范畴。当技术使用成为新的范式,网络失德失序行为随即产生,因此可以客观地讲网络对现实社会规则起着无法回避的弱化作用,也因为我国正处于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一社会大背景下的传统刑法理论及刑事立法,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从而产生了理论上的严重滞后。首先在本文的第一章,即开门见山地讲明了何谓传统犯罪的网络异化、网络异化犯罪与相关概念的区分以及表现出哪些特征,注重从犯罪所侵害的对象、犯罪客观方面(即犯罪所侵害的并为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犯罪社会危害性、犯罪刑事管辖权的角度进行异化研究,通过对犯罪数量变化、行为隐蔽性增强、犯罪技术性程度增加的论证具体指明传统犯罪经网络异化之后给司法实践带来的挑战。其次,在第二章传统犯罪网络异化现象中,第一,笔者先论述了网络盗窃犯罪。提出在这一犯罪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于盗窃罪“物”的范围的认定,认同将虚拟财产作为刑法所保护的物的范围;然后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了解到网络盗窃行为主要是采用具有显著多样性的手段以分步骤、分阶段实施的系统性的行为。第二,作者对网络世界中另一较突出的犯罪——网络诽谤进行了研究,我们在办理此类案件时必须对于网络诽谤行为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明晰在诽谤罪网络异化的过程中到底出现了哪些异化现象,在构成要件认定方面存在的焦点和难点也是笔者重点研究的内容。最后比较了两大法系在处理这一问题上的不同应对模式,提出了作者在规范层面和事实层面的一些粗浅的想法。第三,对于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越来越多的现象也必须予以重视,面对侵犯个人信息类犯罪呈几何式爆发的趋势,我们不仅要打击地下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的黑色利益链,也要注意防止次生灾害防控下游犯罪。对于刑法规则的思考主要体现在界定诽谤罪异化的犯罪主体和犯罪对象。在这三类犯罪中作者分别找出了各自存在的问题予以讨论。再次,过去关于网络犯罪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刑法主要采用“双轨三点四线”,这说明了我们相关有权部门的立法思路还不够开阔,因此导致在定罪量刑时尴尬地发现,原有的制裁网络异化犯罪的司法解释在有限的几个罪名之间进行单一适用,脱离了司法实践和案件的具体情况,使得司法处理的灵活性大打折扣、收效甚微。1此外,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未来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导致经验总结型的被动反应式传统立法模式和久未更新的刑法理论越来越力不从心,对于经过技术改造后的传统犯罪行为,司法实务中似乎严重缺乏对之进行恰当评价的手段和方法。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应当站在更高的角度并采用更宽广的视野,整体性地理解和把握如何厘清网络和刑法的关系,在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就必须进行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从传统刑法理论到刑事法律规则,兼顾内源型调整和外源型转型的整体变革,这集中体现在现有的刑法罪名无法准确地描述传统犯罪的网络异化现象时,应当进行理性抉择,即相对罪刑法定主义与有节制的扩张解释。2最后,在第三章中作者对现实中还可能存在的传统犯罪网络异化中涉及到某一部或者全部要素处于域外,即对网络犯罪异化加入涉外因素后产生的情况进行了阐述。作者采用和延续分析问题以解决问题的模式,认为有必要完善传统犯罪网络异化的路径选择。着重分析了面临跨国网络盗窃的情况下,必要的刑事司法合作,牵涉到的国家在电子证据保存等方面可以帮助提供便利。从大处着眼还可以从刑事立法、司法以及刑事一体化的角度来构建“中国式规则”,结合我国出台的网络安全法草案以及刑法修正案(九),借鉴网络犯罪公约中的规定,制定相关单行刑法,提高我国应对网络犯罪的刑事立法、司法水平,最终维护网络安全。
【关键词】:传统犯罪 传统刑法 技术扭曲 网络异化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4.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5
  • 一、传统犯罪网络异化概述15-23
  • (一)传统犯罪网络异化概念的界分15-18
  • (二)传统犯罪网络异化的特征18-21
  • (三)传统犯罪网络异化面临的挑战21-23
  • 二、三种典型传统犯罪的网络异化考察23-38
  • (一)网络盗窃犯罪23-27
  • (二)网络诽谤犯罪27-33
  • (三)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33-38
  • 三、传统犯罪网络异化的应对模式38-43
  • (一)传统犯罪的网络异化加入涉外因素38-40
  • (二)构建应对传统犯罪网络异化的处理规则40-43
  • 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47
  • 作者简介47-48
  • 致谢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纪然;刘思萌;常蕾;;浅谈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和预防[J];法制与社会;2009年36期

2 于志刚;;网络犯罪与中国刑法应对(英文)[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1年01期

3 宋鹏;;“网络黑社会”:概念、根源及惩防——以刑事司法为视角[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4 张洋;马永丹;;传统犯罪的网络化及应对措施[J];信息网络安全;2006年02期

5 谢宜辰;;网络犯罪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徐莉莉;汪武;;问诊青少年网络犯罪[J];决策;2012年01期

7 吴桂静;网络犯罪的实质特征与传统犯罪的界限[J];辽宁经济;2003年02期

8 余泽洪;当前我国银行犯罪的基本特点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S2期

9 李文积;;网络环境下的治安问题研究与对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年16期

10 肖剑鸣;吴晖;;传统犯罪学“三段论”体系的生态学观——犯罪生态学的新视角[J];政法学刊;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洋;马永丹;;分析传统犯罪的网络化情况及网监部门的应对措施[A];第二十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2 孔一;;规范的内外破解道德突破与伦理消解[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系 林维;警惕高科技面纱下的传统犯罪[N];人民日报;2012年

2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于志刚;技术提升需要独立网络犯罪法[N];法制日报;2012年

3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于志刚;信息社会与刑事法律的时代转型[N];检察日报;2011年

4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 李芒庆;浅析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形式及特点[N];山西科技报;2005年

5 王作富 但未丽;网络犯罪立法缺失略论[N];法制日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浩;传统犯罪网络异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传统犯罪网络异化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61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661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c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