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型”危险驾驶罪司法适用若干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3 05:20
【摘要】:自立法犯罪化以来,“醉酒型”危险驾驶罪在司法适用中产生了积极效果,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围绕“醉酒型”驾驶罪的主观罪过形式、犯罪停止状态、共同犯罪认定、“醉酒”判断标准、缓刑适用条件以及“但书条款”是否直接适用等六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认为“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主观罪过形式应为故意,不包括过失;“醉酒型”危险驾驶的着手通常表现为行为人对车辆行驶产生了实质性控制,但在尚未直接指向公共安全法益时,仍存在未遂之可能;在认定“醉酒”的标准上,血液酒精浓度是客观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醉酒型”危险驾驶存在共同犯罪,劝酒者、同乘者、车辆提供者、餐饮服务者在特定情形下,均可以成立共同犯罪;“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缓刑适用,应当根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进行区分化处理;对于刑法第十三条但书条款的适用应采取开放的态度,使出罪成为常态化。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924.3
本文编号:2661457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92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岱;;论醉酒驾驶的罪与罚[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2 谢望原;何龙;;“醉驾型”危险驾驶罪若干问题探究[J];法商研究;2013年04期
3 胡洪春;周舟;;危险驾驶罪共同犯罪问题研究[J];法学杂志;2013年03期
4 刘军;;危险驾驶罪的法理辨析——兼论刑法法益保护的前期化[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5 李川;;论危险驾驶行为入罪的客观标准[J];法学评论;2012年04期
6 曲新久;;危险驾驶罪的构成要件及其问题[J];河北学刊;2012年01期
7 冯军;;论《刑法》第133条之1的规范目的及其适用[J];中国法学;2011年05期
8 杨志琼;;美国醉驾的法律规制、争议及启示[J];法学;2011年02期
9 高巍;;论危险犯的未遂[J];法学评论;2010年01期
10 鲜铁可,周玉华;试论危险犯的未遂犯[J];法学杂志;1998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浦江潮;;滥用缓刑损害“醉驾入罪”威慑力[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本文编号:26614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661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