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涉二维码财产犯罪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7 00:14
   二维码支付日前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据着举重若轻的地位,在其便民交易的同时也诱发了一系列新型财产犯罪。高发于盗窃罪与诈骗罪,为此本文重点研究这两个犯罪。随着财产流转方式多样化及移动网普遍化,涉二维码财产犯罪不仅引发了对财产犯罪占有、对象、被害人的认定思考,也触及了盗窃与诈骗的模糊地带。用传统的刑法理论很难弄清楚这些问题,因此,给办案机关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本文以“邹某偷换二维码案”这一新类型盗骗交织的财产犯罪为切入点,对其中引发的学术争议点进行探析。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案情介绍及争议焦点。先对案情基本情况、判决结果及理由进行简介,近而再梳理学术界对此案的观点,通过对比这些观点找出其中的争议焦点。第二部分:二维码支付行为的性质及刑法意义。本章分别阐述四个问题。先通过厘清二维码概念、支付原理及本案二维码定性,揭示二维码支付行为的性质。其次,通过探析刑法占有归属、论证本案货款归属于商家,诠释二维码支付中的刑法占有。接着,通过论证债权是财产犯罪对象、本案犯罪对象是债权,阐释二维码支付中的财产犯罪对象。最后,通过探讨二维码支付认定被害人之困难、论证本案被害人是商家,进一步说明二维码支付中的被害人认定。第三部分:偷换二维码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罪。本章是对诈骗说中(典型)诈骗罪、“三角”诈骗罪和新类型“三角”诈骗罪的具体分析。论证不符合(典型)诈骗罪是以诈骗罪构造为切入点并结合本案争议焦点来探讨。在论证是否符合“三角”诈骗罪,结合本案顾客是否具有处分权限和地位,近而得出不符合“三角”诈骗罪。在对新类型“三角”诈骗罪评析,明确这种构造的不合理性。最后以一典型的涉二维码诈骗案为例揭示其犯罪特点。第四部分:偷换二维码行为构成盗窃罪。本章是对盗窃罪之间接正犯与盗窃罪(直接正犯)的探析。先论证盗窃罪间接正犯认定的标准,近而得出不符合盗窃罪之间接正犯。在以盗窃罪的本质为核心点即秘密窃取、占有关系改变,论证构成盗窃罪(直接正犯)。最后以一典型的涉二维码盗窃案为例揭示其犯罪特点。
【学位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924.3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案情介绍及争议焦点
    1.1 案情介绍
    1.2 案件判决结果及理由
    1.3 观点梳理及争议焦点
        1.3.1 观点梳理
        1.3.2 争议焦点
第二章 二维码支付行为的性质及刑法意义
    2.1 二维码支付行为的性质
        2.1.1 二维码概述
        2.1.2 二维码支付原理
        2.1.3 本案二维码定性
    2.2 二维码支付中的刑法占有
        2.2.1 刑法占有归属
        2.2.2 本案货款归属于商家
    2.3 二维码支付中的财产犯罪对象
        2.3.1 债权是财产犯罪对象
        2.3.2 本案财产犯罪对象是债权
    2.4 二维码支付中的被害人认定
        2.4.1 二维码支付认定被害人之困难
        2.4.2 本案被害人是商家
第三章 偷换二维码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罪
    3.1 是否符合(典型)诈骗罪
        3.1.1 诈骗罪概述
        3.1.2 偷换二维码行为与欺骗行为关系
        3.1.3 商家指示交付或顾客扫码支付与处分行为关系
        3.1.4 顾客扫码支付处分意识的认定
        3.1.5 商家损失在诈骗罪中财产损失的认定
        3.1.6 本案不构成(典型)诈骗罪
    3.2 是否符合“三角”诈骗罪
        3.2.1 “三角”诈骗罪概述
        3.2.2 顾客扫码支付有无处分权限和地位
        3.2.3 本案不符合“三角”诈骗罪
    3.3 新类型“三角”诈骗罪
        3.3.1 新类型“三角”诈骗罪概述
        3.3.2 新类型“三角”诈骗罪评析
    3.4 典型涉二维码诈骗罪
        3.4.1 “胡某借故发送虚假二维码”基本介绍
        3.4.2 此案法律评析
第四章 偷换二维码行为构成盗窃罪
    4.1 是否符合盗窃罪之间接正犯
        4.1.1 盗窃罪间接正犯概述
        4.1.2 盗窃罪间接正犯认定标准
        4.1.3 本案不构成盗窃罪之间接正犯
    4.2 是否构成盗窃罪(直接正犯)
        4.2.1 盗窃罪概述
        4.2.2 秘密窃取行为
        4.2.3 占有关系改变
        4.2.4 本案构成盗窃罪(直接正犯)
    4.3 典型涉二维码盗窃罪
        4.3.1 “吴某、张某置放毒二维码”基本介绍
        4.3.2 此案法律评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畅;;“偷换二维码案”的法律定性——新型三角诈骗理论之提倡[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8年01期

2 蔡桂生;;新型支付方式下诈骗与盗窃的界限[J];法学;2018年01期

3 杨志琼;;权利外观责任与诈骗犯罪——对二维码案、租车骗保案、冒领存款案的刑民解读[J];政法论坛;2017年06期

4 陈文昊;;“新型三角诈骗”之探讨[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5期

5 宋大伟;;“二维码”犯罪的刑事治理[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05期

6 武晓雯;;“双重诈骗”案件的定性与处罚——以欺骗不动产担保后骗取银行贷款为例[J];法学家;2017年04期

7 梁美晴;;二维码调包案是盗窃罪还是诈骗罪的定性分析[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年11期

8 陈柳清;张欣;;诈骗罪或盗窃罪:一个新型案例的刑法解释[J];宜宾学院学报;2017年05期

9 叶良芳;马路瑶;;第三方支付环境下非法占有他人财物行为的定性[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10 王鑫;;对偷换商家二维码行为性质的认定[J];法制与社会;2017年1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代瑞辉;私转他人支付宝账户资金行为定性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7年

2 刘晓红;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分[D];武汉大学;2017年

3 程雁群;论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分[D];外交学院;2017年

4 高黄斌;财产犯罪中的占有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年

5 缪大伟;财产犯罪中的财产性利益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6 董绍静;债权与财产犯罪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7 隗合佳;准占有制度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8 朱腾伟;虚拟货币法律问题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8577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8577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d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