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过失责任的实践应用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监督过失责任的实践应用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使人类受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令人扼腕的灾难。以我国为例: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现代化的实现,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采矿业等大型工业产业不断扩张。但同时,与之伴随的工业风险也变得越来越难以把握,各类行业中的灾害事故不断发生,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和损害。刑法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这决定它对严重损害法益的社会情形必须做出回应,而面对日渐频发的严重灾害事故,传统的刑法理论常有捉襟见肘的尴尬。根据我国传统的刑法理论,一般在灾害事故中只处罚现场的直接作业人员。但实践中,一场严重灾害事故的发生,往往并非一个人的行为导致,而是由组织体中处于不同管理位置的人共同造成。此时对于危害结果没有实施直接行为的管理层人员该承担何种责任,刑法理论并未给出准确的答案。而在司法实践中,在认定事故类犯罪的刑事责任时,又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只处罚现场直接作业人,不处罚组织体中管理层的人员,但这难免有放纵犯罪之嫌;二是将追究的主体无限扩大,以回应社会加重处罚的需求,但此时又忽略了保障人权的基本原则。面对这种实践难题,监督过失理论应运而生。监督过失理论最初于上世纪60年代产生于日本,作为一项应对公害犯罪的新兴刑法理论,其迅速引起日本学者的关注及讨论。而监督过失理论最早引入我国是80年代中后期,随后大批优秀的刑法学者对其进行介绍和阐述,但由于当时的理论环境,监督过失理论并未引起较大的回应,理论界对其的研究亦转入低潮。近些年来,伴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灾害事故的发生也变得严重,此时对于监督过失理论的研究也随之变多,并在近几年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监督过失理论作为一项应对大型灾害事故的新型理论,其过失责任的承担主体是没有直接危害行为的且处于管理层的监督管理者,这实际上是一种过失犯认定的扩张。如何使这种扩张在实现社会防卫的同时不忽视保障人权,需要我们更进一步地去挖掘监督过失理论的理论根基,并明确监督过失理论的内涵和适用范围。本文以监督过失责任在实践应用中的争议热点为视角,在深层次探析该理论的归责法理的同时,还为实践中监督过失责任的认定提供了一些可操作的原则,限制了其在认定上的无限扩张。首先,本文第一章为监督过失理论概述,通过对三大过失理论的阐述和评析,指出新过失论才是目前情况下监督过失理论的理论基础。其次,在明确了监督过失理论基础之后,第二章探讨监督过失的本质——注意义务,在以往我们对注意义务的研究中,仅简单地将其区分为结果预见义务与结果避免义务,然后再分别对其进行解释,笔者认为这容易造成一些概念的混淆,且在实践中不容易认定。本文在厘清注意义务的内涵、根据以及体系构造之后,进一步解释其详细内容。再次,本文第三章通过设置主体认定时的形式条件及实质条件,认为应当注重从实质的角度去界定监督过失责任的承担主体。然后,本文第四章探讨了目前较具有争议的热点问题,即信赖原则与监督过失责任认定的关系,我们认为两者并非相互排斥的两个概念。由于两者都是过失理论平衡社会价值的产物,因此两者在理论根基上具有一致性,进而笔者提供了信赖原则在监督过失责任中的适用条件。最后,本文第五章是关于监督过失责任的责任认定和分配,本文首先阐释了监督管理者与被监督者、各个监督管理者之间属于过失竞合,而并非共同过失,因此不是共同犯罪,故采用分别处罚的原则,并随之界定了影响各个行为人责任大小的几项因素。监督过失理论为我国应对灾害事故发生后刑事责任的认定提供了新的视角,虽然其现在尚未出现在我国立法之中,但精神内涵已经在部分司法解释和司法实践中有迹可循。监督过失理论的合理运用,有利于避免实践中仅处罚现场直接操作者所造成的不公正,又可以实现保障人权的基本原则,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关键词】:新过失论 注意义务 监督关系 信赖原则 过失竞合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1
- 一、监督过失理论概述11-20
- (一) 监督过失理论的理论渊源11-14
- (二) 监督过失的概念14-20
- 二、监督过失的注意义务研究20-28
- (一) 注意义务概述20-23
- (二) 监督过失注意义务的内容23-26
- (三) 监督过失注意义务的根据26-28
- 三、监督过失责任的主体研究28-34
- (一) 监督过失责任主体的概念与范围28-30
- (二) 监督过失责任主体的认定原则30-34
- 四、监督过失的责任阻却与信赖原则34-42
- (一) 信赖原则的一般理论34-36
- (二) 信赖原则在监督过失责任中的适用36-42
- 五、监督过失的责任配置42-46
- (一) 监督过失的刑事责任概述42-44
- (二) 监督过失的刑事责任分配44-46
- 结论46-47
- 参考文献47-50
- 作者简介、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50-51
- 后记和致谢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英杰;;监督过失的客观归责[J];清华法学;2008年04期
2 李蕤宏;;监督过失理论研究[J];刑事法评论;2008年02期
3 刘期湘;;监督过失的概念界定[J];文史博览(理论);2008年06期
4 杜焕新;;论监督过失中信赖原则的适用[J];法制与社会;2009年10期
5 陈国娟;;监督过失相关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年31期
6 王东明;杜辉;;监督过失与共同过失关系论[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1年12期
7 王炳宽;;监督过失理论与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2年29期
8 赵瑞罡,杨庆玖;监督过失论[J];政治与法律;2001年04期
9 彭凤莲;;监督过失责任论[J];法学家;2004年06期
10 王安异;;浅谈监督过失的注意义务[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文祥;;论外国刑法中的监督过失[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刑事法律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检院渎职侵权检察厅侦查指挥中心主任、全国检察业务专家 关福金;监督过失理论在渎职行为认定中的适用[N];检察日报;2009年
2 潘星丞 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借鉴监督过失理论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者责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肖冬梅;监督过失犯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高星;监督过失犯罪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国娟;监督过失犯罪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李清玉;监督过失犯罪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顾艳丽;监督过失基本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4 吴沛东;论渎职犯罪中监督过失的认定[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5 蒋红朴;监督过失理论在玩忽职守罪中的司法应用[D];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6 杨遇豪;监督过失责任的实践应用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董芳;监督过失的刑事责任及主体的确定[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8 王会宾;监督过失成立犯罪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胡丽曼;论医疗犯罪中的监督过失[D];湘潭大学;2009年
10 王帅锋;矿难中监督过失刑事责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监督过失责任的实践应用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91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99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