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金融脱实向虚背景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法益的重新定位

发布时间:2021-03-15 18:18
  近年来,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的罪与非罪,理论上存在众多争议,就本罪法益而言,学界缺乏关注。以往学界对本罪法益流于形式的界定都不具有说服力。当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使得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模式颠覆了传统金融模式,使得普惠金融成为可能,同时,互联网金融模式也使得传统金融风险加剧、异化。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法益界定为"信用",忽视了互联网时代金融变革以及风险异化的现实,且难以解释"信用"的不明确性以及累积犯证立的问题。将本罪法益界定为对非正常金融风险的防控与消解具有合理性,既与金融本质相契合,有利于量化金融风险,与司法实践相呼应,又与司法解释以及相关法规原意相一致,有利于司法实务。金融监管的内在逻辑就是风险防范,在前置法没有规定时,刑法先行并不与罪刑法定原则相冲突,具有合理性。凭借大数据技术以及金融学相关风险监测模型判断行为类型风险,实现司法解释科学的可视化说理,应是司法机关未来努力的方向。 

【文章来源】:政治与法律. 2019,(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既有法益理论的检视与批判
    (一) 金融管理秩序、交易秩序说
    (二) 商业银行设立准入制度说
    (三) 公众投资者的资金安全说
    (四) 金融管理秩序或者公众资金的安全性说
    (五) 金融风险防范化解说
三、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变革
    (一) 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金融的冲击
    (二) 互联网金融模式对风险的加剧与异化
        1. 互联网金融加剧了传统金融风险
        2. 互联网金融特有的风险及其异变
四、金融刑法法益转型为信用利益法益恰当吗
    (一) 信用利益法益忽视金融发展现实
    (二) 信用利益法益内涵模糊
五、金融风险防控化解说之提倡
    (一) 与金融本质相契合, 且可量化金融风险
    (二) 与司法实践相呼应
    (三) 与司法解释及相关法规原意相一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之行为类型研究——基于网贷背景下的教义学展开[J]. 邹玉祥.  政治与法律. 2018(06)
[2]金融的本质与未来[J]. 肖远企.  金融监管研究. 2018(05)
[3]监管科技:金融科技的监管挑战与维度建构[J]. 杨东.  中国社会科学. 2018(05)
[4]互联网金融时代下的金融风险及其刑事规制——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为分析重点[J]. 郝艳兵.  当代法学. 2018(03)
[5]P2P网络借贷平台犯罪的案例考察、行为分析与规范治理——以广东省近年来的法院判决为调查对象[J]. 肖扬宇.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6]中国金融刑法法益之理论辨正与定位革新[J]. 魏昌东.  法学评论. 2017(06)
[7]非法集资犯罪中的被害人认定——兼论刑法对金融投机者的保护界限[J]. 时方.  政治与法律. 2017(11)
[8]二元集合法益与累积犯形态研究——法定犯与自然犯混同情形下对污染环境罪“严重污染环境”的解释[J]. 李川.  政治与法律. 2017(10)
[9]颠覆抑或补充: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J]. 吕凯波,王晓荣.  经济体制改革. 2017(04)
[10]法益保护与比例原则[J]. 张明楷.  中国社会科学. 2017(07)



本文编号:30846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30846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8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