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中止若干问题研究 华东政法大学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14 21:47
犯罪中止是一种常见的犯罪停止形态,在犯罪论中具有重要作用。虽然学界对于犯罪中止的研究已经日渐深入,但是对犯罪中止刑罚减免的依据,却较少涉及,而且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犯罪中止往往会与其它犯罪停止形态相竞合,给司法实践工作带来困惑;此外,对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的认定,刑法理论和实践都存在较大的争议。笔者希望通过对上述犯罪中止若干问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我国犯罪中止的基础理论,为司法实践中犯罪中止的认定提供理论支撑和相关标准。基于此,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犯罪中止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第一部分:犯罪中止的立法理由,其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为什么要对犯罪中止减免刑罚,其依据何在?”。这是犯罪中止理论体系的基础性问题,也是核心问题。笔者通过对当前德、日刑法上存在的刑事政策说、法律说及并合说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刑法理论及司法实践认为,我国对犯罪中止者刑罚的减免应该从刑事政策和行为人之责任求得依据。第二部分:犯罪中止与其它犯罪停止形态的竞合及处理。犯罪中止与其它犯罪停止形态的竞合,是犯罪停止形态的重叠,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具有复杂性,争议较大。笔者通过分别论述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犯罪既遂形态的竞合,同时借鉴国外立法例的基础上,认为在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竞合的场合,应以犯罪中止论处为宜。而在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竞合的场合,则应当分别情况具体分析,并考虑其中是否有成立紧急避险的可能性。第三部分: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问题研究。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之认定,特别是部分共犯人自动中止犯罪行为的场合犯罪中止的认定,理论争议较大,学说不一。而司法实践则更倾向于“整体中止论”。笔者通过对共犯中止理论的比较评析,认为原因力标准说更为全面,但是仍然有待完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成立犯罪中止应以行为人切断其先前行为与后续行为、结果的因果关系为标准,且对各类共犯的犯罪中止提出了具体的认定标准。在文章的最后,笔者对共犯关系的脱离问题进行了简单论述,认为在部分共犯人自动放弃犯罪,并为阻止其他共犯人的犯罪行为或犯罪结果的实现做出了真挚努力,但其他共犯人仍然将犯罪实施至既遂的情况下,应以中止犯论处。
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市
【学位级别】:硕士
页数:50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犯罪中止的立法理由
第一节 犯罪中止立法理由的理论考察
一、 刑事政策说
二、 褒奖理论及其评析
三、 刑罚目的说及其评析
四、 法律说
第二节 我国犯罪中止立法理由的再思考
第二章 犯罪中止与其他犯罪停止形态的竞合
第一节 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竞合
第二节 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的竞合
第三章 共同犯罪中止问题研究
第一节 共同犯罪中止的理论聚讼
一、 整体中止论
二、 个别中止论
三、 区别对待论
四、 切断因果关系论
五、 行为解体说
六、 原因力标准说
第二节 部分共犯人犯罪中止的认定
一、 组织犯的犯罪中止
二、 教唆犯的犯罪中止
三、 帮助犯的犯罪中止
四、 共同实行犯的犯罪中止
第三节 共犯关系的脱离
一、 共犯关系脱离的概念
二、 对共犯关系脱离的解读
三、 共犯关系脱离的刑事责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犯罪中止[J]. 罗丽芳. 法制与经济(下旬). 2011(10)
[2]论从犯的未完成形态[J]. 李冠煜.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3]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之竞合[J]. 金小红. 知识经济. 2011(02)
[4]如何评价犯罪中止“有效性”的特征——中止行为与犯罪结果显现存在间隔的情形[J]. 张宇朋,李佳. 法制与社会. 2010(36)
[5]论中止犯减免刑罚的根据[J]. 黄福涛,张爱晓. 理论界. 2010(10)
[6]德日中止未遂成立条件之比较[J]. 余岚. 法制与社会. 2010(23)
[7]共同犯罪中止的博弈分析[J]. 段启俊,彭伶俐.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0(07)
[8]犯罪中止有效性的因果关系分析[J]. 李福芹.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0(03)
[9]共犯关系脱离之研究[J]. 冯卫亚. 法制与社会. 2009(14)
[10]大陆刑法与澳门刑法犯罪中止的异同[J]. 陈瑞林. 太平洋学报. 2009(01)
博士论文
[1]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 吴波.华东政法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论共犯关系的脱离[D]. 冯晓娜.西南政法大学 2010
[2]犯罪中止若干问题的思考[D]. 宋佳棋.西南政法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380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3138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