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合同诈骗罪司法认定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3 04:12

  本文关键词:合同诈骗罪司法认定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是在罪与非罪的视角下,研究合同诈骗罪司法认定的问题。合同诈骗犯罪行为与合同违法行为虽然应分别由刑事、民事两个性质不同的法律调整,但在司法实践中两者的关系极易混淆,本文旨在通过对合同诈骗罪与非罪司法认定的研究,厘清合同诈骗罪的罪与非罪界限。本文在总体结构上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导论尽管在刑法中对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有着明确的规定,但在对刑法规定的具体适用过程中,在合同诈骗罪与非罪的认定中仍存在着问题。从价值层面上看,罪刑法定原则的实现,需要在实践中准确适用刑法认定犯罪,合同诈骗罪与非罪的司法认定,也就是在实践中贯彻罪刑法定原则。同时,刑法也并不是将所有的违法行为都规定为犯罪,只是对其中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施加刑罚,在合同诈骗罪与非罪的司法认定中,将没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合同违法行为,排除在刑法处罚范围之外,也是刑法谦抑性的必然要求。为此,对合同诈骗罪司法认定问题进行研究,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在罪与非罪视角下的合同诈骗罪司法认定研究的范围,包括对合同诈骗罪与非罪的一般判断和具体认定两部分。此外,概述了合同诈骗罪的概念及特征,合同诈骗罪与非罪的界限就是合同诈骗罪与合同违法行为的界限,主要是指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论述了合同诈骗罪司法认定的现状及成因。 第二章合同诈骗罪与非罪判断原则及标准首先,在合同诈骗罪与非罪判断的原则上,要在刑法谦抑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的指导下,判断合同诈骗罪与非罪的问题。从刑法的谦抑性的涵义出发,在合同诈骗罪与非罪的判断上,应更注重保护公民个人利益,更注重民事制裁方式的适用。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涵义出发,合同诈骗罪与非罪的区别在于法益侵害程度的差异,只有达到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合同违法行为,才是合同诈骗的犯罪行为,定量的标准是合同诈骗罪与非罪在客观方面的标准。其次,在合同诈骗罪与非罪的判断标准上,要坚持实质标准和法律标准。罪与非罪实质标准就是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从犯罪行为与侵权行为二者之间的关系来看,合同民事违法的侵权行为超过一定的“度”就会转化为合同诈骗犯罪行为。罪与非罪的法律标准就是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即在犯罪客体、客观方面、主观方面,分别对罪与非罪进行具体的判断。 第三章犯罪客体方面的认定关于合同诈骗罪犯罪客体财产所有权内容和犯罪对象财物范围的不同观点,对合同诈骗罪与非罪的界限划分有着重大影响。对合同诈骗罪财产所有权内容,应理解为首先是指财产所有权的整体权能,其次是指需要通过法定程序恢复应有状态的占有。合同诈骗罪财物的范围应该包括财产性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财产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应不断完善关于犯罪客体的传统学说的观点,以适应刑法在何种程度上介入合同纠纷的现实需要。 第四章犯罪客观方面的认定以合同诈骗罪客观方面的欺诈行为、认识错误、损害结果为角度,来划分合同诈骗罪与非罪的界限。在客观欺诈行为上,合同诈骗罪与非罪中的欺诈行为虽有竞合关系,但欺诈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不同,且在具体表现形式和特点上也各有不同。在合同对方当事人的认识错误上,合同诈骗罪中受骗者的认识错误与合同纠纷中当事人的重大误解不同,同时,受骗者认识错误的程度也影响着罪与非罪的判断。在被害人财产损害上,罪与非罪的认定要对财产损害进行实质判断和数量判断,被害人财产损害的内容是指被害人财产整体上的损害,但同时也应考虑合同交易目的是否实现,财产损害在数量上的规定性体现为定罪数额,是否达到定罪数额是区分罪与非罪的客观标准。 第五章犯罪主观方面的认定从合同诈骗罪主观方面的故意和目的出发,来划分合同诈骗罪与非罪的界限。合同诈骗犯罪行为与合同民事欺诈行为在主观故意的内容和形式上是不同的。合同诈骗罪与非罪在主观方面的根本区别,是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对行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可以进行司法推定。行为人是否取得财物是产生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临界点。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民事欺诈行为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罪与非罪的转化需要四个条件。 第六章合同诈骗罪与非罪的司法处理根据合同诈骗犯罪导致刑民交叉的不同情况,将合同诈骗犯罪划分为牵连型、竞合型、疑难型三种不同类型的案件,结合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应分别以不同的案件处理机制进行审理,构成合同诈骗罪既要承担刑事责任,也要承担民事责任。
【关键词】:合同诈骗罪 合同违法行为 合同民事欺诈行为 罪与非罪司法认定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4.3
【目录】:
  • 论文摘要4-7
  • Abstract7-12
  • 引言12-14
  • 第一章 导论14-29
  • 第一节 合同诈骗罪概述14-23
  • 一、合同诈骗罪的概念及特征14-16
  • 二、合同诈骗罪与非罪的界限16-20
  • 三、合同诈骗罪司法认定现状及成因20-23
  • 第二节 合同诈骗罪司法认定研究的价值和视角23-29
  • 一、合同诈骗罪司法认定研究的价值23-27
  • 二、合同诈骗罪与非罪研究视角的界定27-29
  • 第二章 合同诈骗罪与非罪判断原则及标准29-37
  • 第一节 合同诈骗罪与非罪判断的原则29-33
  • 一、谦抑性原则的涵义及适用29-31
  • 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的涵义及适用31-33
  • 第二节 合同诈骗罪与非罪判断的标准33-37
  • 一、罪与非罪的实质标准——社会危害性的程度34-36
  • 二、罪与非罪的法律标准——犯罪的构成要件36-37
  • 第三章 犯罪客体方面的认定37-50
  • 第一节 财产所有权内容对罪与非罪认定的影响37-43
  • 一、财产犯罪保护法益的不同学说37-39
  • 二、财产所有权内容之我见39-43
  • 第二节 财物范围对罪与非罪认定的影响43-50
  • 一、财物范围是否包括财产性利益的不同观点44-45
  • 二、财物范围之我见45-50
  • 第四章 犯罪客观方面的认定50-67
  • 第一节 合同诈骗罪与非罪中的欺诈行为50-55
  • 一、罪与非罪中欺诈行为的界定50-52
  • 二、罪与非罪中欺骗行为的表现形式及特点52-55
  • 第二节 合同诈骗罪与非罪中的认识错误55-60
  • 一、受骗者认识错误与合同当事人重大误解56-59
  • 二、受骗者认识错误的判断标准59-60
  • 第三节 合同诈骗罪与非罪中的财产损害60-67
  • 一、财产损害的实质判断61-65
  • 二、财产损害的数量判断65-67
  • 第五章 犯罪主观方面的认定67-90
  • 第一节 合同诈骗罪与非罪中的主观故意67-72
  • 一、合同诈骗罪与非罪中的故意内容67-70
  • 二、合同诈骗罪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认定70-72
  • 第二节 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72-82
  • 一、合同诈骗罪与非罪的根本区别——非法占有目的72-76
  • 二、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司法推定76-82
  • 第三节 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及罪与非罪的转化82-90
  • 一、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的不同观点与评析83-84
  • 二、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的界定84-87
  • 三、合同诈骗罪与非罪之间的非法占有目的转化87-90
  • 第六章 合同诈骗罪与非罪的司法处理90-103
  • 第一节 合同诈骗犯罪案件的处理机制90-94
  • 一、合同诈骗犯罪案件刑民交叉表现形式的类型90-92
  • 二、牵连型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机制92
  • 三、竞合型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机制92-93
  • 四、疑难型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机制93-94
  • 第二节 合同诈骗罪与非罪的法律责任94-103
  • 一、合同诈骗罪的刑事责任及民事责任95-97
  • 二、合同民事违法行为的民事责任97-103
  • 结论103-104
  • 参考文献104-111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111-112
  • 后记11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虚构展会骗参展费 犯合同诈骗罪坐牢[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1年08期

2 张青辉;;论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的区分[J];法制与社会;2011年25期

3 刘云峰;李伟;;试论合同诈骗罪[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16期

4 黄静;;论驰名商标司法认定[J];商品与质量;2011年S6期

5 郭大磊;;论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的区分标准[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黄文涛;;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的司法认定[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刘宗勇;张力文;;论强迫职工劳动罪的司法认定[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6期

8 李春丽;朱平;叶航;;是“借鸡下蛋” 还是合同诈骗[J];检察风云;2011年14期

9 陈春丹;;合同“纠纷与诈骗”的厘定[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黄玉松;;审查起诉中如何把握合同诈骗罪与侵占罪的区别[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静萍;;合同诈骗罪司法认定中的两个难点[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2 王鹏;;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法院判决正确性问题探析——从合同诈骗罪与合同违约竞合说起[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张天虹;;合同诈骗罪之独立价值和“非法占有目的”的初步研究[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4 方明;;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若干问题的探讨[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范小云;;合同诈骗罪的实践认定与风险防范[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6 姚兵兵;;谈驰名商标司法认定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专利法研究(2007)[C];2008年

7 陶鑫良;;我国驰名商标认定与保护的现状分析及其法律规制[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上)[C];2009年

8 殷明姝;;合同诈骗犯罪遏制对策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9 王隽;;对我国驰名商标认定“双轨制”的法律考究与前瞻[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上)[C];2009年

10 李亚军;;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合同诈骗犯罪——以西安市未央区检察院近年起诉案件为例[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金融危机与陕西经济发展专题学术论坛论文选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秉志 肖中华;合同诈骗罪中的疑难问题[N];检察日报;2002年

2 丁炳;以换房形式进行交易受贿的司法认定[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9年

3 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人民检察院 戴有举;合同诈骗罪中“合同”可包括部分无效合同[N];检察日报;2009年

4 案例编写人 海南省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彭志新;瞒报生产安全事故的司法认定[N];人民法院报;2010年

5 金晓丽;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司法认定[N];江苏法制报;2010年

6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 陆红源 白艳利;盗窃后持枪抗拒抓捕行为的司法认定[N];人民法院报;2010年

7 吴永辉 鹿寨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浅议合同诈骗罪构成要件[N];法治快报;2011年

8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陈冉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 李莹;食品安全犯罪司法认定中的新问题[N];检察日报;2011年

9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 王拓;量刑反制定罪:传统司法认定逻辑的必要补充[N];检察日报;2011年

10 南通市检察院 李平 顾雪君;“非法占有目的”的司法认定[N];江苏法制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静;合同诈骗罪司法认定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黄嵩;贷款诈骗罪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3 范德安;非法经营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李晓强;集资型犯罪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5 朱铁军;刑民实体关系论[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6 刘飞;洗钱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陈磊;商业瞒骗走私犯罪刑法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杨庆堂;非法经营罪立法及司法适用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9 杨国章;单位犯罪刑事责任及实务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10 李建勋;贷款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三军;论合同诈骗罪主观目的的司法认定[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李杨;合同诈骗罪的司法认定[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3 王玉亭;合同诈骗罪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周铭川;论合同诈骗罪[D];湘潭大学;2003年

5 刘畅;合同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张桂永;合同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张敬;合同诈骗罪疑难问题探讨[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8 朱辉;合同诈骗罪认定中的疑难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赵祖贤;合同诈骗罪认定中的若干问题[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厉国英;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民事欺诈行为之辨析[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合同诈骗罪司法认定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23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3423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2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