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交通肇事中“逃逸致人死亡”
发布时间:2022-01-03 21:02
交通肇事类犯罪是我国刑事案件中的多发案件,其中关于“逃逸致人死亡”的情节占有非常大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明晰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规定便可以更好的处理实践中的复杂情形。然而,事与愿违的是,我国法律中对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规定不甚清楚,在面对复杂情形之时容易产生相当多的争议,相似案件在不同法院很可能面临相差甚远的定罪量刑。因此,从理论上出发,结合实践中的复杂情形,以现有法律法规为基础,较为妥当的对逃逸致人死亡进行认定,是非常必要并迫切的。针对交通肇事中逃逸致人死亡的规定,本文从四个部分出发进行研究,以便更好的为实践服务。首先,从逃逸行为的定义出发,厘清“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含义。“逃逸行为”的含义主要“逃避法律追究说”、“逃避救助义务说”、“逃避法律追究或救助义务说”、“逃避法律追究和救助义务说”这四种理论,其各有利弊,未能很好地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本文认为,交通肇事后产生了三种作为义务,三种作为义务的判断应当以救助义务为核心,在具体案件中根据风险关系考量紧迫性、预见性、可行性。当救助义务最为紧迫时,需要履行合理的救助义务。在紧迫的救助义务之后,需要履行设立警示和报警的义务。除此...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来源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状况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难点
第2章 “逃逸行为”的含义
2.1 “逃逸行为”的法律规定
2.2 “逃逸行为”相关理论评析
2.2.1 逃避法律责任说及不足
2.2.2 逃避救助义务说及其不足
2.2.3 逃避法律责任或逃避救助义务说的不足
2.2.4 逃避法律责任和逃避救助义务说的不足
2.3 对逃逸行为界定的再考量
第3章 “逃逸致人死亡”的因果关系
3.1 “逃逸致人死亡”的对象
3.2 “逃逸致人死亡”具体因果判断
3.2.1 具体因果关系的判断
3.2.2 两种作为义务导致的因果关系
3.3 二次加害行为中的因果关系
第4章 “逃逸致人死亡”的定性
4.1 相关理论评析
4.1.1 结果加重犯理论及其困境
4.1.2 情节加重犯理论及其困境
4.1.3 其它学说及困境
4.2 立法目的下的新路径选择
4.2.1 自行逃逸前提下的犯罪性质
4.2.2 指使逃逸前提下的犯罪性质
第5章 “逃逸致人死亡”与相关罪行的区分
5.1 与遗弃罪的界限
5.2 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
5.3 与不作为故意杀人罪区分
5.4 共犯情形下的罪行区分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交通肇事罪中的逃逸致人死亡之定性[J]. 栾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2]共同正犯“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法理及适用[J]. 陈洪兵. 北方法学. 2015(03)
[3]论交通肇事罪中的责任认定[J]. 万尚庆,常明明. 法学杂志. 2014(10)
[4]论刑法中“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实质与类型[J]. 陈可倩.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5]交通肇事罪共犯问题辨析[J]. 刘源,杨诚. 法学. 2012(04)
[6]客观处罚条件之提倡——从比较视野切入[J]. 王钰. 刑法论丛. 2010(02)
[7]对交通肇事罪“逃逸”条款的解析[J]. 冯亚东,李侠.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0(02)
[8]论“客观处罚条件”的若干问题[J]. 黎宏.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1)
[9]也谈交通肇事罪“逃逸致人死亡”之界定[J]. 张亚军.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10]交通肇事罪之“逃逸”解析[J]. 冯江菊.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本文编号:3566974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来源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状况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难点
第2章 “逃逸行为”的含义
2.1 “逃逸行为”的法律规定
2.2 “逃逸行为”相关理论评析
2.2.1 逃避法律责任说及不足
2.2.2 逃避救助义务说及其不足
2.2.3 逃避法律责任或逃避救助义务说的不足
2.2.4 逃避法律责任和逃避救助义务说的不足
2.3 对逃逸行为界定的再考量
第3章 “逃逸致人死亡”的因果关系
3.1 “逃逸致人死亡”的对象
3.2 “逃逸致人死亡”具体因果判断
3.2.1 具体因果关系的判断
3.2.2 两种作为义务导致的因果关系
3.3 二次加害行为中的因果关系
第4章 “逃逸致人死亡”的定性
4.1 相关理论评析
4.1.1 结果加重犯理论及其困境
4.1.2 情节加重犯理论及其困境
4.1.3 其它学说及困境
4.2 立法目的下的新路径选择
4.2.1 自行逃逸前提下的犯罪性质
4.2.2 指使逃逸前提下的犯罪性质
第5章 “逃逸致人死亡”与相关罪行的区分
5.1 与遗弃罪的界限
5.2 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
5.3 与不作为故意杀人罪区分
5.4 共犯情形下的罪行区分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交通肇事罪中的逃逸致人死亡之定性[J]. 栾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2]共同正犯“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法理及适用[J]. 陈洪兵. 北方法学. 2015(03)
[3]论交通肇事罪中的责任认定[J]. 万尚庆,常明明. 法学杂志. 2014(10)
[4]论刑法中“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实质与类型[J]. 陈可倩.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5]交通肇事罪共犯问题辨析[J]. 刘源,杨诚. 法学. 2012(04)
[6]客观处罚条件之提倡——从比较视野切入[J]. 王钰. 刑法论丛. 2010(02)
[7]对交通肇事罪“逃逸”条款的解析[J]. 冯亚东,李侠.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0(02)
[8]论“客观处罚条件”的若干问题[J]. 黎宏.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1)
[9]也谈交通肇事罪“逃逸致人死亡”之界定[J]. 张亚军.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10]交通肇事罪之“逃逸”解析[J]. 冯江菊.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本文编号:35669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3566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