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向多人借款未予归还行为的定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4 12:14

  本文关键词:向多人借款未予归还行为的定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对于向多人借款未予归还这一熟知行为应如何定性,理论界存在着各种争议,司法实践中更有着诸多分歧。界定向多人借款未予归还行为是对其进行准确定性的前提,只有准确界定了向多人借款未予归还行为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向多人借款未予归还行为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对现存的各种争议观点进行介绍与评析,才能进而提出并确立向多人借款未予归还行为处理定性的司法标准。“向多人借款未予归还”这一行为的内涵包括行为对象(“多人”)、行为方式(“借款”)、行为结果(“未予归还”)三个部分,具有对象范围广、行为方式多、危害结果大的特征;其外延主要体现在类型上,以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作为分类标准,可以将其分为非法占有型与合法使用型,以对象是否特定作为分类标准,可以将其分为对象限定型与对象不限型。目前,在理论界,对于非法占有型向多人借款未予归还行为的定性主要有集资诈骗罪说、合同诈骗罪说、诈骗罪说三种争议观点,对于合法使用型向多人借款未予归还行为的定性主要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说和无罪说两种争议观点。这些学说的支持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主张的理由和依据,然而,这些理由和依据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某种缺陷,需要进一步予以完善。要达到对向多人借款未予归还行为进行准确定性的目的,其前提就需要澄清一些相关的理论问题,其中包括:如何认定非法占有目的,诈骗犯罪中的主观故意是否包括间接故意形式,诈骗方法是否影响此罪与彼罪的区分,如何对“社会公众”进行科学合理地界定。通过明确相关理论问题,提炼出影响定性的相关要素,进而提出对向多人借款未予归还行为定性处理的具体意见,进行类型化定性,形成对向多人借款未予归还行为定性的步骤化思路,进而确立向多人借款未予归还行为处理定性的司法标准。非法占有对象不限型可能构成集资诈骗罪、合同诈骗罪、诈骗罪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非法占有对象限定型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诈骗罪或者无罪,合法使用对象不限型可能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合法使用对象限定型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高利转贷罪或者无罪。
【关键词】:非法占有目的 社会公众 民事借贷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4.3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导言8-14
  • 1.1 问题的提出8-9
  • 1.2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9-10
  • 1.2.1 选题的依据9-10
  • 1.2.2 研究意义10
  • 1.3 文献综述10-12
  • 1.4 研究方法12
  • 1.4.1 文献研究法12
  • 1.4.2 实证研究法12
  • 1.5 论文结构安排12-14
  • 第2章 向多人借款未予归还行为的界定14-26
  • 2.1 向多人借款未予归还行为的含义14-21
  • 2.1.1 行为对象14-16
  • 2.1.2 行为方式16-20
  • 2.1.3 行为结果20-21
  • 2.1.4 本文对向多人借款未予归还行为含义的说明21
  • 2.2 向多人借款未予归还行为的特征21-24
  • 2.2.1 对象范围广22-23
  • 2.2.2 行为方式多23
  • 2.2.3 危害结果大23-24
  • 2.3 向多人借款未予归还行为的类型24-26
  • 2.3.1 非法占有型与合法使用型24-25
  • 2.3.2 对象限定型与对象不限型25-26
  • 第3章 向多人借款未予归还行为处理定性的争议及评析26-35
  • 3.1 非法占有型定性争议及评析26-31
  • 3.1.1 集资诈骗罪说26-28
  • 3.1.2 合同诈骗罪说28-29
  • 3.1.3 诈骗罪说29-31
  • 3.2 合法使用型定性的争议及评析31-35
  • 3.2.1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说31-33
  • 3.2.2 无罪说33-35
  • 第4章 向多人借款未予归还行为性质的确定35-51
  • 4.1 准确定性的前提问题的澄清35-48
  • 4.1.1 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35-40
  • 4.1.2 诈骗犯罪故意形式的确定40-41
  • 4.1.3 诈骗方法的理解41-44
  • 4.1.4“社会公众”的界定44-48
  • 4.2 向多人借款未予归还行为性质之我见48-51
  • 4.2.1 非法占有型行为的定性48-50
  • 4.2.2 合法使用型行为的定性50-51
  • 结语51-53
  • 参考文献53-57
  • 致谢57-5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增宝;对“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的初步探索[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2 陈增宝;;“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之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年02期

3 吴贵森;;非法占有目的内涵之辨析[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蔡晚拴;;试对抢劫罪中“非法占有”问题的理解和认定[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16期

5 高桦;;诈骗类犯罪非法占有目的的实务认定[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08年10期

6 金剑;;如何认定刑法上非法占有的故意[J];法制与社会;2012年12期

7 练小勃;我国刑法中非法占有目的之反思[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8 罗勇;秦扬;;“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论析[J];四川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9 陈增宝;浅论刑法中“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吴学斌,俞娟;论我国刑法中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J];当代法学;2005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云勇;论非法占有目的及其证明[D];山东大学;2008年

2 刘丽梅;论刑法上的非法占有目的[D];山东大学;2010年

3 雷秀华;非法占有目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钟鸣;论我国刑法中的“非法占有目的”[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5 王凯;刑法中的“非法占有为目的”若干问题探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6 戴军;论刑法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及立法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7 冯举;盗用财物若干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8 王庆;论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司法认定[D];苏州大学;2015年

9 白鸽;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D];山西大学;2015年

10 张光爱;论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之认定[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向多人借款未予归还行为的定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51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3651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a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