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智能风险与人工智能刑事责任之构建

发布时间:2023-03-29 04:54
  人工智能机器人具有机械性和自主性特点,其刑事归责冲击犯罪主体概念、罪过理论、因果关系认定和行为理论。目前人工智能的法律责任缺失和监管真空将导致严重的伦理危机和社会危害。美国学者类比法人刑事责任原理,提出机器人刑事责任的三种模式,即代理人责任模式、自然—可能—结果责任模式和直接责任模式,对于构建人工智能刑事责任具有借鉴意义。智能机器人刑事责任构建应以同一视原则为基础,以自主性为核心:当智能机器人仅扮演工具角色时,适用代理人责任;当智能机器人行为的结果在编程者/使用者"自然—可能—结果"的范围内,适用自然—可能—结果责任模式;当智能机器人的行为完全超出设计者/使用者的预见范围时,独立承担刑事责任。刑法应拟制智能机器人的法律人格,确认其罪过,避免人工智能技术风险上升为刑法风险。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人工智能技术对刑法的挑战
    (一) 理论冲击
        1. 刑法上“主体”概念的更新
        2. 罪过理论的动摇
        3. 因果关系判断困难
        4. 行为概念的反思
    (二) 后果防患
        1. 责任缺失
        2. 伦理危机
        3. 监管真空
二、智能风险与刑法归责困境分析
    (一) 智能风险的特征
    (二) 智能风险的刑法归责困境原因
        1. 自主学习引发预见困难
        2. 深度学习引发失控风险
        3. 离散性、不透明性导致溯因困难
三、国外人工智能的刑事责任理论考察
    (一) 机器人刑事责任主体资格之争议
        1. 肯定说
        2. 否定说
        3. 评析
    (二) 人工智能刑事责任模式
        1. 代理人刑事责任模式
        2. 自然—可能—结果责任模式
        3. 直接责任模式
四、智能机器人刑事责任基础之建构
    (一) 机器人刑事责任之拟制
        1. 刑事责任拟制的基础:同一视原则
        2. 刑事责任拟制的核心:行为意愿的主导者
    (二) 智能机器人刑事责任建构难点之克服
        1. 智能机器人危害行为之归属
        2. 智能机器人法律人格之拟制
        3. 智能机器人主观罪过之证成
        4. 避免人工智能技术风险上升为刑法风险
结论



本文编号:37740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37740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a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