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主体的网络化演变动向与立法修正脉络
发布时间:2025-02-07 17:36
传统犯罪主体的网络化演变已显现出一定的规模性,自然人与法人两大基本主体的网络化迹象明显,网络平台、智能主体等新兴主体类型相继出现。传统犯罪主体的立法与理论明显滞后于网络主体的代际特征,产生了一系列衔接难题。虽然《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与刑法修正案均涉及网络犯罪主体,但仍无法提供全面有效的规范供给。这既见证了新型网络犯罪主体的胎变,也揭示了传统犯罪主体范畴无法阐释与包容新型网络主体特质的理论落差。应当积极推动犯罪主体理论的网络化转型,通过立法积极修正并确认网络犯罪主体的类型,完善相应的制裁体系等配套制度,协同网络刑法学理论变革的发展步伐。
【文章页数】:22 页
【文章目录】:
一、传统犯罪主体的网络化动向
(一)自然人犯罪主体的网络化演变
1. 单个自然人的网络化演变。
2. 共同自然人的网络化演变。
3. 有组织型自然人的网络化演变。
4. 聚众型自然人的网络化演变。
(二)法人主体的网络化
1. 法人、法人犯罪的基本界定。
2. 单位(法人)主体的网络化演变。
(三)新型网络犯罪主体的胎变
1. 网络建设者。
2. 网络运营者。
3. 网络服务提供者。
4. 网络平台。
5. 智能主体。
二、犯罪主体网络化的现实动能与基本特质
(一)传统犯罪主体网络化的时代境遇
1. 犯罪主体异动的必然性。
2. 现行立法规制滞后。
3. 网络刑法立法脱节。
4. 传统刑法主体理论的代际落差。
(二)网络犯罪主体的代际特质
三、传统犯罪主体的网络化修正前瞻
(一)自然人犯罪主体的网络立法修正
1. 立法要点。
2. 立法修改建议。
(二)单位犯罪主体的网络立法修正
1. 修改的重点。
2. 立法修改建议。
(三)新兴网络主体的立法确认
1. 传统“自然人”主体网络演变形态的确认。
2. 新型独立网络主体的增设。
(四)网络立法技术的优化
1. 分则犯罪主体规定的修正。
2. 网络刑法典章节的体例布局。
结语
本文编号:4031055
【文章页数】:22 页
【文章目录】:
一、传统犯罪主体的网络化动向
(一)自然人犯罪主体的网络化演变
1. 单个自然人的网络化演变。
2. 共同自然人的网络化演变。
3. 有组织型自然人的网络化演变。
4. 聚众型自然人的网络化演变。
(二)法人主体的网络化
1. 法人、法人犯罪的基本界定。
2. 单位(法人)主体的网络化演变。
(三)新型网络犯罪主体的胎变
1. 网络建设者。
2. 网络运营者。
3. 网络服务提供者。
4. 网络平台。
5. 智能主体。
二、犯罪主体网络化的现实动能与基本特质
(一)传统犯罪主体网络化的时代境遇
1. 犯罪主体异动的必然性。
2. 现行立法规制滞后。
3. 网络刑法立法脱节。
4. 传统刑法主体理论的代际落差。
(二)网络犯罪主体的代际特质
三、传统犯罪主体的网络化修正前瞻
(一)自然人犯罪主体的网络立法修正
1. 立法要点。
2. 立法修改建议。
(二)单位犯罪主体的网络立法修正
1. 修改的重点。
2. 立法修改建议。
(三)新兴网络主体的立法确认
1. 传统“自然人”主体网络演变形态的确认。
2. 新型独立网络主体的增设。
(四)网络立法技术的优化
1. 分则犯罪主体规定的修正。
2. 网络刑法典章节的体例布局。
结语
本文编号:40310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4031055.html
上一篇:刑法中的义务冲突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