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论教唆行为的两种性质—兼议《刑法》第29条第2款之理解

发布时间:2017-06-14 01:16

  本文关键词:论教唆行为的两种性质—兼议《刑法》第29条第2款之理解,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刑法第29条第2款的规定被普遍认为是对教唆未遂的处罚,教唆未遂是正犯未着手实行犯罪的情形下的教唆行为。学界将教唆未遂是否具有处罚依据的争论几乎等同于教唆行为的性质的争论。对于教唆行为的性质,主要有教唆犯从属性说、教唆犯独立性说、二重性说以及单一正犯体系说之争。教唆犯从属性说认为教唆犯的成立以正犯实行(正犯行为)为必要。虽然教唆犯从属性说是现今学界的有力学说,但是其与刑法第29条第2款至少在文意上存在矛盾,如果强行将两者结合,还将出现处罚矛盾。因此产生了将教唆未遂解释为未遂教唆、将教唆未遂解释为间接正犯的未遂、独立性例外说、预备犯特殊条款说等理论,试图通过论理解释达成教唆犯从属性说与刑法第29条第2款之间的和谐。教唆犯独立性说认为教唆犯没有从属性。教唆犯二重性说认为教唆犯一方面具有从属性,另一方面又独立于正犯。单一正犯体系说则跳出区分正犯、共犯的理论框架(区分制),认为我国刑法采用的单一正犯体系,教唆犯应该与正犯等同视之,因此教唆行为就是正犯行为。教唆犯独立性说、教唆犯二重性说以及单一正犯体系说都从不同的侧面否定教唆犯对正犯的实行从属性,以此证立刑法第29条第2款的合理性并保持其文意不变。以上各理论都具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实际上,教唆行为的性质与教唆未遂是否具有处罚依据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唆行为具有两重性质:从属于正犯的共犯行为以及不存在正犯时的预备犯行为。在共同犯罪的语境下,教唆行为是从属于正犯的共犯行为。首先,不论从法律规定还是从理论本身来看,单一正犯体系说都不适用于我国刑法,我国刑法采共犯区分制;其次,因为量刑需要,应以实质标准作为共同犯罪参与人的处罚依据;再次,正犯行为是法益侵害的起点,也是处罚的起点,因此,教唆犯以正犯的实行行为为前提(教唆犯从属性说);另外,共犯从属性需要进行一定的修正,使得共犯并不仅从属于正犯的实行,还得以在一定程度上从属于正犯的预备。由此推之,我国刑法应采双层区分制,在共同犯罪中,正犯具有关键性、不可或缺性,教唆犯具有从属性。正犯在定罪阶段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犯的违法是处罚教唆犯的依据,正犯的犯罪阶段决定了教唆犯的犯罪阶段。在量刑阶段,则由主犯与从犯的区分来决定总则条文的适用。正犯与主犯、共犯与从犯之间并非一一对应,但是能够厘清其中关系。在不存在正犯的情况下,教唆行为是特殊的预备行为,其以共谋联系为预备内容。从刑事政策上来看,处罚教唆未遂得到各国立法的支持,不仅英美法国家处罚教唆未遂,作为以共犯从属性为通说的德国也通过单独规定来处罚教唆未遂。从理论上来看,教唆行为与预备行为具有天然的相似性。不同的是,教唆行为以共谋联系为预备内容,因此需要刑法第29条第2款进行另外单独的规定。对于教唆未遂,应当同时适用刑法第22条及第29条第2款之规定。如此处理不仅能够做到罪刑均衡,而且能缓解如今司法适用较为混乱的尴尬。
【关键词】:教唆未遂 教唆犯从属性说 共谋联系 犯罪预备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4.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引言8-10
  • 一、教唆行为的性质争论10-20
  • (一)教唆犯从属性说及其立场10-13
  • (二)教唆犯独立性说及其立场13-14
  • (三)教唆犯二重性说及其立场14-16
  • (四)单一正犯体系说及其立场16-20
  • 二、教唆行为的第一种性质:从属于正犯之共犯行为20-32
  • (一)单一正犯体系不适合我国刑法20-22
  • (二)应以实质标准作为犯罪参与人的处罚依据22-24
  • (三)共同犯罪中正犯行为是处罚的起点24-26
  • (四)需要对共犯从属性说进行修正26-28
  • (五)我国犯罪参与体系采双层区分制28-32
  • 三、教唆行为的第二种性质:应受处罚之预备行为32-42
  • (一)处罚教唆未遂具有合理性32-33
  • (二)教唆未遂的处罚依据:一种特殊的预备行为33-34
  • (三)本文对刑法第29条第2款之理解34-36
  • (四)本条的司法适用36-40
  • (五)对可能存在的质疑的回应40-42
  • 四、结语42-44
  • 参考文献44-50
  • 致谢50-52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课题和发表的论文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祥青;论不可罚的教唆行为——共犯理论与实践中有待确立的一个新命题[J];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2001年09期

2 李凤梅;;教唆行为:共犯行为抑或实行行为?[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01期

3 李凤梅;;教唆行为实行性再论——与钱叶六博士商榷[J];西部法学评论;2011年06期

4 陈伟;;非共犯教唆视野下的教唆行为与教唆罪的构建[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6期

5 许发民;;陷害教唆行为研究——兼及与犯罪停止形态的关系[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王竹;;论教唆行为与帮助行为的侵权责任[J];法学论坛;2011年05期

7 唐棣;;网络教唆行为入罪之必要性探讨[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8 朱道华;;论教唆行为的法律本质[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02期

9 杨晓东;肖怡;;教唆行为应构成独立的“教唆罪”[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10 顾建军;;教唆行为的影响力与量刑[J];法学杂志;198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曹薇;;浅谈教唆犯罪立法重构[A];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2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袁彬 华启和;对陷害教唆行为如何定罪量刑[N];检察日报;2004年

2 李达;民事教唆行为 要担赔偿责任[N];秦皇岛日报;2006年

3 记者 马兰;动口不动手 罪责也难逃[N];滨海时报;2012年

4 翟金鹏 冯金成;“陷害教唆”该如何定性[N];检察日报;2006年

5 江苏省灌云县人民检察院 范玉兵;如何在时间上界分教唆未遂[N];检察日报;2009年

6 樊逸峰;是传授犯罪方法还是教唆犯罪[N];江苏经济报;2003年

7 汪鸿滨;利用不满14周岁的人投毒杀害特定人如何定性[N];人民法院报;2001年

8 潘祥均 熊皓;教唆未遂不宜纳入共同犯罪章节[N];检察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泽君;教唆犯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默语;教唆犯的若干问题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2 蔡颖;论教唆行为的两种性质—兼议《刑法》第29条第2款之理解[D];西南大学;2016年

3 李江;概然性教唆行为的定性[D];湘潭大学;2014年

4 于泽洲;设定性教唆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论教唆行为的两种性质—兼议《刑法》第29条第2款之理解,,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81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4481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6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