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络借贷的刑法规制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P2P网络借贷的刑法规制问题研究
【摘要】:P2P网络借贷是在21世纪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而诞生的新型金融模式,是传统金融行业和现代信息科技相结合的产物。P2P网络借贷的产生和发展,拓宽了我国民众的投资渠道,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也对我国传统金融体制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推进了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然而,由于我国相关立法的滞后性和行政监管的不到位,P2P网络借贷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法律隐患,很多异化的P2P网络借贷更是存在着极大的刑事风险。因此,如何完善对于P2P网络借贷的刑法规制、加强对于P2P网络借贷的法律监管是我国刑法学界密切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介绍P2P网络借贷的概况,分析了P2P网络借贷的法律监管路径,论述了其在立法层面可能涉及的各类刑事犯罪,并从司法层面给出了应对办法。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对P2P网络借贷的概述,介绍了P2P网络借贷的概念、发展概况、产生原因、运作模式等等。P2P网络借贷产生和繁荣于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后在我国兴起和不断发展。作为一种“舶来品”,P2P网络借贷之所以能在社会主义中国扎根立足并不断发展,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和法律、政策原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有金融体制的弊端造成的社会资金的供需失衡为P2P网络借贷的产生提供了合适的社会土壤,加之,P2P网贷相比传统金融而言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因此深受借贷双方的喜爱,发展速度迅猛。此外,我国的现行政策和法律也一直在鼓励和保障P2P网络借贷的发展,《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也作出一定的修改,限缩诸如非法集资等P2P网贷行业易涉犯罪的打击范围,给予P2P网络借贷行业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诸多原因使得P2P网络借贷在我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时,P2P网络借贷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为了适应不同的经济环境,迎合不同的经济需求,也在不断调整自身,形成了各具特色、各不相同的运行模式,文章也做了梳理。文章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对于P2P网络借贷的监管路径,指出对于P2P网络借贷要首先确立以行政监管为主,以刑事打击为辅,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监管的补充作用的整体监管思路。其次,在监管位阶上,要形成利用非法律规范进行事先预防,利用金融行政法律规范进行事中监管,利用刑事法律规范进行事后打击的多层次、多位阶的监管体系,同时重视行政监管和刑法规制之间的有效衔接。文章第三部分从两个层面详述了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规制和引导所可能涉及的刑事犯罪。在P2P网贷平台层面上,首先,由于P2P网贷平台在我国不是依法获准设立的正规金融机构,其开展集资活动也未得到相关部门的依法批准,网贷平台通过互联网向社会不特定公众宣传集资信息,并对符合条件的借款人许以固定的高额回报,这种集资模式涉嫌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刑事风险。其次,如果P2P网贷平台的集资行为在符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非法性、公开性、利诱性和社会性特征的同时,主观上还具有非法占有集资款项的目的,那么网贷平台就有可能涉嫌集资诈骗罪。再次,P2P网贷平台的很多异化的经营模式还涉嫌构成非法经营罪。此外,某些P2P网贷平台的资金收集、管理和使用没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其行为可能涉嫌构成挪用资金罪。最后,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很多P2P网络借贷平台还会触碰到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和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的法网。在出借人和借款人层面,除了可能涉嫌与网贷平台构成共同犯罪以外,出借人还可能利用网贷平台对于出借资金审核不严的漏洞,实施洗钱犯罪,也可能受到网络借贷高利率的诱惑实施高利转贷犯罪;对于借款人而言,其可能利用互联网交易的虚拟性实施合同诈骗犯罪。文章第四部分分析了对于P2P网络借贷这一新生事物的司法应对问题,指出尽管P2P网络借贷在发展过程中蕴藏着一定的刑事风险,但不能因噎废食,忽略其所拥有的巨大创新价值。P2P网贷行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碍便是法律体系滞后所带来的困扰,因此,在刑法规范作出调整之前,刑法对于P2P网贷行业只能适度干预而不能盲目扼杀,刑法的介入要保持一定的限度,要注重对于新生行业的积极引导,这也是刑法谦抑性的要求。为落实这一刑事司法理念,文章首先是从应然层面对如何界定P2P网络借贷领域各类行为的出罪入罪标准进行了分析,结合新的经济形势,明确了破坏金融管理秩序标准、非法性标准和严重社会危害性标准的具体内涵。接着,文章对刑法介入P2P网络借贷领域的具体限度做出了阐述,分析了限制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两罪的适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从定罪和量刑两个角度给出了限制适用的具体建议,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P2P网贷 监管路径 刑事风险 司法应对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4.3
【目录】:
- 摘要2-5
- Abstract5-10
- 导言10-14
- 一、问题的提出10-11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11-12
- 三、文献综述12-13
- 四、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13-14
- 第一章 P2P网络借贷概述14-25
- 第一节 P2P网络借贷的概念和发展概况14-17
- 一、P2P网络借贷的概念14-15
- 二、P2P网络借贷的发展概况15-17
- 第二节 P2P网络借贷的成因17-21
- 一、社会经济层面上的原因17-19
- 二、法律、政策层面上的原因19-21
- 第三节 P2P网络借贷的运营模式21-25
- 一、国外P2P网络借贷运作模式21-23
- 二、国内P2P网络借贷运作模式23-25
- 第二章 P2P网络借贷的监管路径分析25-31
- 第一节 P2P网络借贷的监管思路25-26
- 一、以行政监管为主、刑事打击为辅25-26
- 二、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并重26
- 第二节 P2P网络借贷的监管位阶26-31
- 一、多层次、多位阶的监管体系27-28
- 二、行政监管和刑法规制的衔接28-31
- 第三章 P2P网络借贷立法层面所涉刑事犯罪分析31-47
- 第一节 P2P网贷平台所涉刑事犯罪分析31-42
- 一、P2P网贷平台涉嫌非法集资类犯罪31-37
- 二、P2P网贷平台涉嫌构成非法经营罪37-40
- 三、P2P网贷平台涉嫌构成挪用资金罪40-41
- 四、P2P网贷平台涉嫌构成的其他犯罪41-42
- 第二节 出借人、借款人所涉刑事犯罪分析42-47
- 一、出借人涉嫌刑事犯罪类型42-45
- 二、借款人涉嫌刑事犯罪类型45-47
- 第四章 P2P网络借贷的刑事司法应对47-54
- 第一节 P2P网络借贷的出入罪标准的应然界定48-51
- 一、破坏金融管理秩序标准48-49
- 二、非法性标准49-50
- 三、严重社会危害性标准50-51
- 第二节 刑法介入P2P网络借贷的具体限度51-54
- 一、限制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适用52-53
- 二、限制集资诈骗罪的适用53-54
- 结语54-55
- 参考文献55-59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9-60
- 后记60-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夏英;姜福晓;;数字网络环境中著作权实现的困境与出路——基于P2P技术背景下美国音乐产业的实证分析[J];北方法学;2014年02期
2 马伟利;许井荣;;P2P网络借贷洗钱风险剖析及策略选择[J];中国金融电脑;2014年01期
3 张欣;;中国P2P小额信贷中介服务行业法律监管研究[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4 武敬忠;;监管真空下:“P2P网贷平台”多风险易涉罪[J];人民公安;2014年10期
5 单彬彬;;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建议[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6 刘宇梅;;P2P网络借贷法律问题探讨[J];法治论坛;2013年01期
7 何国平;姚瑶;;P2P传输技术条件下的受众分析——以美剧《越狱》的收视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10期
8 彭江莱;;P2P网络信贷平台资金安全监管的法律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3年31期
9 王怡;;中国P2P小额信贷企业的法律规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10 陈丽琴;;P2P交易法律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达;王涛;郑为东;杨柳;;浅析P2P网络存储[A];广西计算机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梁达;王涛;郑为东;杨柳;;浅析P2P网络存储[A];广西计算机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徐向阳;吴晓峰;;P2P网络中证书库系统的研究与设计[A];2008'中国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08年
4 蔡瑞媛;温小霓;;现代信用借贷的创新模式:P2P网络借贷平台[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5 李钧;王新;;P2P存储网络中的冗余维持[A];第15届全国信息存储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赵靖;邓倩妮;;Segment Storage System:基于P2P的网络存储服务(英文)[A];2006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三)[C];2006年
7 李红玉;覃海生;;P2P资源搜索算法概述[A];广西计算机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晓玲;钟诚;李智;李锦;张尊国;;基于反馈选择的P2P网络搜索算法[A];2007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7年
9 汤克明;王创伟;陈];;P2P模拟器的比较研究[A];2008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10 王伟;戴跃发;石东海;;P2P网络安全体系结构[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六届信息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游寰臻;传统银行竞相涉水P2P网贷 野蛮疯长亟需监管跟进[N];通信信息报;2013年
2 记者 朱雪利;大鳄和小鱼共存的P2P[N];杭州日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任晓;“国家队”P2P网贷评价体系发布[N];中国证券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曾颂;广州立根再贷款公司酝酿P2P 拓宽小贷再融资渠道[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
5 新新贷副总裁 陈志飞;P2P网贷应尊重金融逻辑[N];农村金融时报;2013年
6 记者 高谈;P2P投资者连踩四雷 200多万被套[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张敏捷;银行涉水网贷 P2P迎来“正规军”[N];海峡财经导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王润珠;多家银行摩拳擦掌筹备P2P[N];民营经济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松壑;P2P网贷陷“链式危机” 投资者维权进退迷茫[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10 新金融记者 袁诚 实习生 张梦龙;P2P“非法集资”第一案追踪[N];新金融观察;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梦然;P2P网络借贷投资者的信息识别与行为偏差[D];清华大学;2014年
2 刘姗姗;基于P2P的大规模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设计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3 张冶江;主动P2P蠕虫的检测与防御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曹旭斌;P2P在线借贷平台社会资本测量及作用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5 杨磊;针对P2P节点不合作行为的信任与激励机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6 王卫东;单源P2P组播的系统安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万校基;网络借贷(P2P)平台的成长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8 刘孝男;移动P2P网络中基于方向搜索算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王向辉;P2P网络拓扑结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10 曹佳;P2P组通讯的网络拓扑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盼;我国商业银行发展P2P的动因及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2 候亚美;我国P2P网络借贷发展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刘琦;P2P下载技术在网络应用中侵权问题的刑法评价[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李梦桥;P2P网络借贷风险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5 余嘉敏;网络借贷(P2P)平台的量化监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王飞;P2P网络借贷的法律风险及防范[D];辽宁大学;2015年
7 颜宝成;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防范法律对策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年
8 冯泽敏;中国P2P网络借贷信用风险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9 李季;P2P网络借贷中第三方信任对借款成功率的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10 艾丽淑;国内P2P网络借贷逾期率影响因素研究与社区网络构建建议[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424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542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