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为社会政策的刑事政策
本文关键词:论作为社会政策的刑事政策
【摘要】:目前,我国的犯罪观已由消灭犯罪、控制犯罪转变为治理犯罪。随着对犯罪发生机制的深入了解,治理犯罪也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方式,不应该再仅仅依赖于刑罚。作为刑事社会学派的创始人,李斯特注重对犯罪进行社会学研究,以功利主义学派耶林的目的思想为基础,批判地吸收生物学犯罪人理论以及犯罪三元论的成果提出刑事政策是“国家与社会据以组织反犯罪斗争的原则的总和”。李斯特重视犯罪发生的社会因素,提出了“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的著名论断。该名言不仅体现其广义的刑事政策思想、强调犯罪的社会性以及构建其教育目的刑理论,同时也是对完善犯罪治理体系所做的努力。该论断的涵义包括强调社会因素对犯罪发生的作用;在犯罪的反应体系中不仅仅只有国家作为主体,社会也可以有所作为;以犯罪抗制(犯罪预防)为目的的刑事政策思想以及社会政策与刑事政策之间的关系。对于两者的关系而言,刑事政策是一种治理犯罪问题的社会政策,刑事政策既从属于又依赖于社会政策。同时刑事政策与社会政策互为融通,当社会有机体得到良好的发展,包含犯罪问题在内的社会问题也必然得到了解决,不仅实现了社会政策与刑事政策的高度融通,也标志着人性的发展、“至善”生活的实现。刑事政策又称“刑事政治”具有政治性,同时属于社会政策、公共政策的范畴,具有社会性和公共性,从刑事政策的制定、实行等以及自身的内部结构来看,刑事政策又具有系统性的特点。 “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是李斯特整体刑事科学之下的犯罪抗制理念,要求国家和社会在犯罪治理体系中承担相应的责任。在犯罪治理体系之中,社会政策居于根本、系统性的地位,刑法方法以及刑罚反应居于直接、主要,但非决定的地位。此对于我国当代严打、综合治理等刑事政策的改善以及我国犯罪治理的目标与方法的完善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刑事政策 社会政策 犯罪治理 社会治理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4.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引言9-15
- 一、“最好的刑事政策”的渊源15-26
- (一) 历史探究16-21
- (二) 目的考察21-26
- 二、“最好的刑事政策”的涵义26-34
- (一) 社会政策与刑事政策的异同27-31
- (二) “最好的刑事政策”的社会考察31-34
- 三、“最好的刑事政策”的特性34-45
- (一) 政治性34-37
- (二) 社会性37-39
- (三) 公共性39-42
- (四) 系统性42-45
- 四、“最好的刑事政策”的当代启示45-56
- (一) 严打刑事政策的反思45-48
- (二) 综合治理政策的改善48-51
- (三) 腐败问题治理的政策问题51-53
- (四) 犯罪治理的目标与方法53-56
- 结语56-57
- 致谢57-58
- 参考文献58-64
- 附录: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仁文;;论刑事政策的制定[J];金陵法律评论;2001年02期
2 李希慧,杜国强,廖焱清,贾济东;犯罪、社会稳定与刑事政策的关系初探[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李希慧,杜国强;我国现行刑事政策反思及完善——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切入点[J];法学论坛;2003年04期
4 严励;刑事政策的价值目标——刑事政策的理性思辨之一[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05期
5 赵建福,柯群帆;从“严打”看刑事政策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胡剑;浅谈非常时期我国的刑事政策[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严励;论刑事政策的价值目标——刑事政策的理性思辨之一[J];法学评论;2004年03期
8 严励;“严打”刑事政策的理性审读[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梁根林,吉莉娅;“刑事政策与刑事一体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法学;2004年01期
10 刘仁文;略论刑事政策的概念与范围[J];法学评论;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正新;刘叶静;;读董老著述 谈我国刑事政策[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二辑)[C];2003年
2 黄华生;罗鹏飞;原静;;刑事政策概念辨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3 严励;;刑事政策与和谐社会[A];犯罪学论丛(第五卷)[C];2007年
4 杜雄柏;张永红;;刑事政策的导向功能及其限制[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5 张鹏;;论罪刑规范与刑事政策的关系[A];“严打”政策法律问题研究[C];2002年
6 黄伟明;;刑事政策与刑事立法关系的动态分析[A];“严打”政策法律问题研究[C];2002年
7 梁敏;;对刑事政策下“严打”之定位[A];“严打”政策法律问题研究[C];2002年
8 吴大华;;论“两少一宽”的少数民族犯罪刑事政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刘仁文;;刑事政策的概念与范围[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杜雄柏;张永红;;刑事政策的导向功能及其限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蔡鹤 胡业勋;积极推动刑事政策法治化[N];人民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蒋安杰;轻缓刑事政策:构建法治社会的和谐之音[N];法制日报;2005年
3 乐欣;确立“轻轻重重轻重结合”的刑事政策[N];检察日报;2003年
4 曲新久;刑事政策与法律:不能相互替代而应协调发展[N];检察日报;2003年
5 乐欣 沈海平;在刑事一体化中探求刑事政策法治化[N];检察日报;2004年
6 沈海平;叩问刑事政策之门[N];检察日报;2004年
7 李希慧 杜国强 贾继东;“轻轻重重”应成为一项长期的刑事政策[N];检察日报;2005年
8 曲新久 张国鑫;如何科学认识刑事政策[N];人民法院报;2001年
9 伦朝平;职务犯罪刑事政策“三从”应有节度[N];检察日报;2007年
10 谢望原邋季理华 根据与会外国专家发言整理;国外刑事政策发展动向和趋势[N];检察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元鹤;刑事政策论纲[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2 刘仁文;刑事政策及其过程[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3 许秀中;刑事政策系统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4 郑齐猛;中国民族刑事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李露;建国初期“镇反”刑事政策的实施研究(1950-1953)[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6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侯宏林;刑事政策的价值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王振峰;刑事政策模式选择[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赵亮;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刑事政策调整[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刘艳萍;美国刑事政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炜亮;中国区域刑事政策的理论与实践[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2 解谦;论刑事政策[D];黑龙江大学;2009年
3 贺强;论刑事政策与刑事司法的关系[D];山东大学;2009年
4 彭常乐;对“严打”刑事政策的理性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5 王悦;刑事政策的立体结构以及少年刑事政策[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6 任培;中国当代刑事政策宽和化之应然性[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7 郑丽丽;少数民族习惯与少数民族刑事政策[D];烟台大学;2011年
8 刘军;中国刑事政策的现代化思考[D];山东大学;2005年
9 高洪;法家刑事政策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10 辛源;中国社会转型与刑事政策的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753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675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