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污受贿罪死刑废止的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贪污受贿罪死刑废止的实证研究
【摘要】:在全球倡导并大多数国家已经废除死刑或暂停执行死刑的历史趋势下,我国刑法规定的死刑罪名之多、死刑适用之广及死刑判决与执行数量的不公开,饱受国际社会诟病。在我国目前保留死刑的情况下,非暴力经济型犯罪的死刑应予废除已得到学界的共识。而且,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取消了13种经济型非暴力犯罪的死刑,2014年刑法修正案(九)草案拟废除9种经济型非暴力死刑罪名,体现了我国政治决策层对废止非暴力死刑罪名的认可,并将“限制并逐步减少死刑罪名”这一积极的死刑政策落到实处。贪污受贿罪作为典型的贪利型非暴力犯罪,其侵害的法益是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的廉洁性和不可收买性,对其设置死刑是将生命与金钱对等起来,既不符合刑罚的价值原则和均衡原则,也不符合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和刑法的谦抑性原则,从而多数刑法学者早已提出,贪污受贿罪死刑应予废止。这不仅符合死刑废止的世界性潮流和国际反腐模式,也符合当前国内“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限制并逐步减少死刑罪名”的死刑政策。再者,我国贪腐犯罪屡禁不止,更多的原因是国家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的不完备,单纯地靠死刑这类重刑来达到打击犯罪、遏制腐败的效果并不明显。反而因为“死刑犯不引渡”的国际司法原则,导致近年来“裸官”和“贪官携巨款外逃”等现象日益严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贪污受贿罪死刑的废止显得尤为必要。尽管各种迹象表明贪污受贿罪的死刑废止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因其死刑的保留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效益,何时才能废止存在较大的争议。目前环境下,民众反对贪污受贿罪死刑废除的呼声较高,因此民意被多次引用为我国不能废除贪污受贿罪死刑的唯一借口。加上持续高发的犯罪率,不管是普通民众还是政治决策者都过度迷信死刑的威慑力,依赖死刑遏制犯罪,维持社会治安。而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死刑的存在不会导致犯罪率的降低,民意也不能决定贪污受贿罪死刑的存废。废止贪污受贿罪死刑关键在于制度的完善:一是贪腐预防机制的完备,制定专门的《防腐败法》,将“运动式反腐”转变为“制度反腐常态化”,有效控制贪贿犯罪率。二是死刑观念的更新,这需要刑法学者为主导,为司法实务者和政治决策者提供充足的理论,再通过司法个案和积极的刑事政策来改变死刑迷信与依赖思想。三是刑罚体系的完善,通过规范减刑、假释等制度,提高生刑的实际执行期,采用资格刑剥夺其再犯的可能,并增设罚金刑,以实现刑罚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均衡性。
【关键词】:贪污受贿罪 死刑废止 制度探索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4.392
【目录】:
- 摘要4-6
- ABSTACT6-10
- 引言10-12
- 第一章 贪污受贿罪死刑废止的必然性分析12-24
- 1.1 贪污受贿罪死刑废止的法理依据12-17
- 1.1.1 观点的聚讼12-16
- 1.1.2 刑罚理论的考究16-17
- 1.2 贪污受贿罪死刑废止符合国际刑罚的发展趋势17-19
- 1.2.1 死刑废止的世界性潮流17-18
- 1.2.2 域外不设置死刑的刑罚模式18-19
- 1.3 贪污受贿罪死刑废止符合国内刑事政策的发展19-24
- 1.3.1 刑法的谦抑性原则20-21
- 1.3.2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21-22
- 1.3.3 我国死刑政策的演变22-24
- 第二章 贪污受贿罪死刑废止的必要性分析24-30
- 2.1 引渡难题阻碍国际司法协助24-26
- 2.1.1 官员外逃形势严峻24-25
- 2.1.2 同罪不同罚有违公正25-26
- 2.2 犯罪机理分析死刑设置的非必要性26-30
- 2.2.1 经济制度的因素27
- 2.2.2 社会环境的因素27
- 2.2.3 政治体制因素27-28
- 2.2.4 法律制度因素28-30
- 第三章 贪污受贿罪死刑废止的现实困境30-38
- 3.1 民意的高支持度30-35
- 3.2 犯罪呈高发态势35-38
- 第四章 贪污受贿罪死刑废止的可行性分析38-47
- 4.1 民意悖论:不能决定贪污受贿罪死刑的存废38-41
- 4.1.1 民意的本质属性38-39
- 4.1.2 民意是被误导的39
- 4.1.3 民意不影响贪污受贿罪个案39-40
- 4.1.4 死刑存废是一种政治决策40-41
- 4.2 威慑力悖论:死刑不能遏制高发的犯罪率41-43
- 4.2.1 基于实证的分析41-43
- 4.2.2 基于理论的分析43
- 4.3 司法实践:死刑的低适用率43-47
- 第五章 贪污受贿罪死刑废止的制度探索47-56
- 5.1 贪腐预防机制的构建47-48
- 5.2 死刑观念的引导48-52
- 5.2.1 刑法学者的主导责任49-50
- 5.2.2 政治决策者的决定作用50-51
- 5.2.3 司法实务者的助推力量51-52
- 5.3 刑罚及执行体系的完善52-56
- 5.3.1 引入死刑替代刑52-53
- 5.3.2 增设资格刑、罚金刑53-55
- 5.3.3 规范刑罚执行体系55-56
- 结语56-57
- 参考文献57-60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60-61
- 致谢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忠芳;废除死刑——历史的选择[J];理论界;2005年08期
2 马家福;论我国废除死刑的条件[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3 黄轩艺;;试论死刑案件的有效辩护策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4 鲜文明;;中国应该废除死刑吗?[J];今日中国论坛;2006年12期
5 孟琳琳;;由限制走向废除——中国死刑的必由之路[J];法制与社会;2009年22期
6 张中瑞;;试论我国死刑改革的总体进展[J];民营科技;2011年10期
7 栗峥;;审慎构建中国的死刑案件控制程序——评杨宇冠教授主编的《死刑案件的程序控制》[J];人民检察;2011年09期
8 李洪亮;;论死刑案件的诉讼周期[J];法制与社会;2011年31期
9 黄曙;周甲准;;公诉一体化视野下的死刑案件办理机制[J];人民检察;2012年12期
10 李泽慧;;废除死刑的选择及路径[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军;;论废除死刑的中国路径[A];贵州省2004年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颜三忠;谢祝红;;论死刑司法限制的理念与方法[A];海峡两岸法学论坛——江西省犯罪学研究会年会(2010年)论文集[C];2010年
3 周道鸾;;正确理解和掌握死刑适用标准,严格控制死刑的适用[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4 吴位锦;;死刑问题:我们应当关注什么?[A];贵州省2004年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辜友亮;龚小辉;;限制死刑适用及废除死刑研究[A];海峡两岸法学论坛——江西省犯罪学研究会年会(2010年)论文集[C];2010年
6 朱璀琳;林新平;;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死刑限制适用之探究[A];海峡两岸法学论坛——江西省犯罪学研究会年会(2010年)论文集[C];2010年
7 刘志军;蒋玲玲;;浅论检察机关在办理死刑案件一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海峡两岸法学论坛——江西省犯罪学研究会年会(2010年)论文集[C];2010年
8 吕礼华;;死刑问题探讨[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金泽刚;;犯罪原因与死刑限制——死刑案件给我们的一点启示[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10 荣学磊;;死刑适用中生死界线的探寻:立场、方法与规则[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阴建峰邋马晓炜;死刑改革的全球考察[N];法制日报;2007年
2 记者 范跃红 通讯员 张提;死刑案件风险点逐一打钩核对[N];检察日报;2012年
3 记者 袁定波;死刑案件证据不足不得判死刑[N];法制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蒋安杰;“关注死刑改革”首期论坛观点荟萃[N];法制日报;2005年
5 胡云腾;漫议死刑[N];工人日报;2002年
6 刘仁文;“严格限制死刑”的路还有多长[N];检察日报;2003年
7 杨涛;合理限制死刑有赖制度完善[N];检察日报;2005年
8 乐欣;四位刑法学家视野中的死刑改革[N];检察日报;2005年
9 田雨;我国将进一步提高死刑案件办理质量[N];中国改革报;2007年
10 罗智勇;评死刑案件的二审开庭审理[N];法制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瑛;论减少死刑目标下的死刑适用[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胡常龙;死刑案件程序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3 陈华杰;论死刑适用的标准[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4 任志中;死刑适用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孙宝民;死刑检察监督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6 陈海平;死刑案件审判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7 韩红;我国死刑案件审判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8 陈果;论死刑正当程序[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9 张栋;美国死刑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张健;死刑适用之实质条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俊杰;论我国死刑废除中的民意引导[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魏爽;论中国死刑的限制与废除[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3 胡国莉;死刑案件的量刑规范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4 高丛松;死刑案件有效辩护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5 郭雅琼;死刑案件质量保障机制完善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5年
6 高玮玮;我国死刑特赦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7 马立波;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的制度保障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8 王牧笛;限制死刑适用对象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4年
9 杨洋;论检察机关在死刑案件中的法律监督职能[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10 朱昌旆;论当前中国死刑的存废[D];重庆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781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778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