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新型毒品犯罪预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0 04:14

  本文关键词:新型毒品犯罪预防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新型毒品 犯罪 预防 体系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受利益驱动以及追求刺激的生活和消费方式等异化思想影响,新型毒品的滥用日益增多。我国毒品犯罪正呈现从传统毒品犯罪向新型毒品犯罪过渡和传统毒品犯罪与新型毒品犯罪相叠加的状态,新型毒品犯罪活动日益猖獗。毒品犯罪这一世界公害像黑色瘟疫一般损害着国人的身心健康,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面对新型毒品来源多元化、新型毒品滥用多样化和制毒、贩毒、吸毒一体化趋势的明显,以及贩毒集团化、组织化带来的恶性暴力事件增多的现实,虽然在全国公安、司法机关的共同努力下查获了一批又一批涉毒案件并打击了涉毒违法犯罪人员,成绩显著,但是新型毒品犯罪却仍然屡禁不止。因此,要消除新型毒品的危害,既要治标还要治本,最重要的是在禁毒初期从源头消除新型毒品犯罪,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形势下,教导广大公民知法守法,加强新型毒品犯罪预防。本文查阅了大量有关新型毒品犯罪及其预防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同时结合我国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了新型毒品犯罪的系统理论分析,力求为新型毒品犯罪提出切实可行的控制对策和途径,以减少新型毒品犯罪发生。不仅有助于丰富相关禁毒领域方面的研究,对于国家经济稳定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说明本课题的来源、依据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毒品的概念、新型毒品种类及其危害、毒品犯罪内涵以及新型毒品犯罪定义、特点;第二章主要归纳了新型毒品犯罪趋势及进行原因剖析;第三部分结合我国国情和新型毒品犯罪的现实,指出新型毒品犯罪重在预防,需建立综合防控体系,创新体制机制,让全社会共同珍爱生命,坚决遏制毒品问题的蔓延发展。
【关键词】:新型毒品 犯罪 预防 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4.3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绪论11-16
  • 一、选题的来源、依据和意义11-12
  • 二、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
  • 三、研究方法14-16
  • 第一章 新型毒品及新型毒品犯罪概述16-26
  • 第一节 毒品的概念16-17
  • 一、毒品的定义16-17
  • 二、毒品的分类17
  • 第二节 新型毒品种类、特征及其危害17-20
  • 一、新型毒品的种类17-18
  • 二、新型毒品的特征18-19
  • 三、新型毒品的危害19-20
  • 第三节 毒品犯罪审视20-23
  • 一、犯罪的概念20
  • 二、毒品犯罪解读20-21
  • 三、毒品犯罪的原因21-23
  • 第四节 新型毒品犯罪特点23-26
  • 一、新型毒品犯罪的国际化23
  • 二、新型毒品犯罪手段的多元化23-24
  • 三、新型毒品犯罪主体的年轻化24
  • 四、新型毒品犯罪分布的区域化24-26
  • 第二章 新型毒品犯罪趋势及原因分析26-34
  • 第一节 新型毒品犯罪发展趋势26-29
  • 一、新型毒品案件呈高发趋势26
  • 二、制造新型毒品犯罪的蔓延趋势26-27
  • 三、新型毒品犯罪与其它违法犯罪相结合的趋势27-28
  • 四、新型毒品犯罪越来越隐蔽的趋势28-29
  • 五、新型毒品犯罪成员结构多样化趋势29
  • 第二节 新型毒品犯罪原因分析29-34
  • 一、高额利润的驱动是新型毒品犯罪的必然原因29-30
  • 二、法制道德观念淡漠是新型毒品犯罪的内在原因30-31
  • 三、毒品消费市场不断扩大是新型毒品犯罪的外在诱因31-32
  • 四、不良亚文化的冲击是新型毒品犯罪的文化因素32
  • 五、我国防毒控毒的机制弱化是新型毒品犯罪的历史原因32-33
  • 六、跨国毒品犯罪活动猖獗是新型毒品犯罪的环境因素33-34
  • 第三章 构建新型毒品犯罪预防的综合体系34-43
  • 第一节 增强新型毒品犯罪预防的科学性34-35
  • 一、科学预测新型毒品犯罪发展趋势34
  • 二、全面推进新型毒品犯罪预防科研工作34-35
  • 第二节 增强新型毒品犯罪预防的社会动员和参与35-36
  • 一、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活动35-36
  • 二、加大社区戒毒力度36
  • 第三节 强化新型毒品犯罪预防的有效载体36-39
  • 一、强化自我防范和保护37
  • 二、重视家庭的养成教育37-38
  • 三、发挥学校的教化功能38
  • 四、动员社会多元主体参与38-39
  • 第四节 加强我国的禁毒国际合作力度39-40
  • 一、我国禁毒国际合作的成绩39
  • 二、禁毒国际合作机制仍需完善39-40
  • 第五节 健全新型毒品犯罪的相关法律法规40-43
  • 一、我国关于毒品犯罪的法律进程40-41
  • 二、新型毒品犯罪法律缺失的弥补41-43
  • 结论43-44
  • 注释44-45
  • 参考文献45-49
  • 致谢49-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晓萍;陈新锦;;全球毒品控制体系的演变与美国因素[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林晓萍;;流行文化视野下的福建省青少年吸毒行为与预防对策[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 周小琳;杨碧;;导致吸毒的因素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1年17期

4 郑畅;高红波;;青少年吸食新型毒品行为的过程分析——群体心理学的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01期

5 陈和华;;犯罪动机的本源、性质和形成[J];政法论丛;2010年02期

6 韩丹;;国外吸毒问题的社会学理论视角述评——以美国相关研究成果为例[J];唯实;2010年03期

7 蒋涛;;吸毒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市场;2010年09期

8 王成新;;重庆市毒品犯罪态势分析及对策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9 梅传强;胡江;;我国毒品犯罪的基本态势与防治对策(上)[J];法学杂志;2009年02期

10 秦总根;;制造新型毒品犯罪的变化与打击对策探讨[J];政法学刊;2008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邹涛;毒品犯罪预防体系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2 郝冬婕;毒品犯罪的现代发展与防控对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3 张洪成;毒品犯罪争议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孙思远;论毒品犯罪的成因及预防[D];黑龙江大学;2011年

2 肖云;影响吸毒人员吸毒方式转变因素的调查分析[D];昆明医学院;2010年

3 赵佩瑛;药物滥用者的社会排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王力理;毒品犯罪死刑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858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8858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f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