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共犯关系的行为性质及其效果——基于德、日、美、英相关进路的展开
本文关键词:脱离共犯关系的行为性质及其效果——基于德、日、美、英相关进路的展开
【摘要】:就共犯个体自动离开共犯整体、放弃犯罪、消除其对其他共犯之影响,数国大致通行的处理方式为,德国—犯罪中止,日本—"共犯脱离",美国—共犯关系终止,英国—"共犯撤回",四者具有共通理性。受启于此,解决此问题,前提即区分不同性质、不同层面的两个概念——共犯脱离和共犯中止,共犯脱离意味着共犯关系的解除、终止,共犯中止即共犯关系存续时共犯的犯罪停止形态。应循序渐进评价脱离者的行为,第一步,判断是否成立共犯脱离,第二步,判断共犯脱离前是否成立犯罪中止。若共犯脱离成立,脱离者无需为共犯关系解除后的原共犯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负责,仅需对脱离前的行为负责;而在脱离前,若脱离者自动放弃犯罪,采取充分行为消除其影响,可能成立犯罪中止。
【作者单位】: 广西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共犯 共犯关系 共犯脱离 犯罪中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美国规范量刑改革考察(1970S-2010S)及中国之鉴”(16YJC82002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D914
【正文快照】: 一、问题所在 在共同犯罪中,某一共犯中途自动放弃犯罪,而其他人继续犯罪且造成结果,如何认定此退出者的责任,即是难题。具体而言,情形一,甲、乙、丙欲共同抢劫丁,埋伏于丁下班必经之路,丙幡然悔悟,不想实施抢劫,宣布退出并离去,甲、乙在丙离开之后,对丁进行了抢劫;情形二,甲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胜;个别共犯方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中止[J];检察实践;2005年05期
2 张卫东;;从一则有争议案例谈犯罪中止[J];法制与社会;2007年05期
3 赵志强;翟宇;;犯罪中止制度若干问题探微[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4 李汶奚;李小五;;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及其立法完善[J];中州学刊;2011年05期
5 董鑫;;谈谈我国刑法上的犯罪中止[J];现代法学;1981年01期
6 陆鸣苏;实施犯罪后将被害人送医院救治是否犯罪中止?[J];法学;1984年02期
7 姜伟;;犯罪中止特征的探讨[J];法律学习与研究;1986年08期
8 马荣春;论个别共犯犯罪中止的有效性[J];人民检察;1998年07期
9 郭翔;是强奸未遂,还是犯罪中止?[J];江淮法治;2005年09期
10 ;敲诈信发出后未去取款是犯罪中止还是未遂[J];民主与法制;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晓丽;毛守锐;;浅析部分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标准[A];当代法学论坛(2008年第4辑)[C];2008年
2 赵鹏宇;;浅析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之仓;放弃重复侵害能否认定犯罪中止[N];检察日报;2001年
2 黄胜;个别共犯在什么情况下成立犯罪中止[N];检察日报;2003年
3 于书峰 王子英;共同犯罪中对个别共犯认定犯罪中止不宜过严[N];检察日报;2004年
4 彭贵良;部分共犯退出共犯关系可成立犯罪中止[N];人民法院报;2005年
5 张加林;该案从犯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中止?[N];江苏法制报;2006年
6 吴小强;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如何认定[N];江苏法制报;2007年
7 朱蔚云;本案犯罪停止形态是否犯罪中止[N];人民法院报;2006年
8 重庆市大足县检察院 罗洪亮;投毒后报警是否成立犯罪中止[N];检察日报;2008年
9 ;敲诈信发出后未去取款是犯罪中止还是未遂?[N];天津政法报;2008年
10 常州市武进区检察院 戎东宝;如何认定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N];江苏法制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游国战;论犯罪中止[D];河南大学;2009年
2 彭伶俐;犯罪中止的博弈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3 霍颖;犯罪中止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4 袁彬;犯罪中止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5 张传奇;论犯罪中止[D];河南大学;2013年
6 王指南;中止无能力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7 何传胜;试论共同犯罪中止的理论及完善[D];安徽大学;2015年
8 周丰;共同犯罪中止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9 谢星;犯罪中止若干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10 宋佳棋;犯罪中止若干问题的思考[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385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938528.html